賀!「優照護」成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及台北市政府產發局的輔導廠商,並獲得科技創新獎勵肯定!

「優照護」商標

創新的預約居家照護服務,能自由安排照護人員的時間

預約前可先看到照護人員資料


只要觸控螢幕上的按鈕,可在預約前看到照護人員的資料與評價,輕鬆找到符合需求的居家照護人員。

送出預約後立馬獲得回覆


經歷過找不到照護人員的窘境,您希望24小時預約照護人員,可一次預約多個時段,有急需時快速找人。

彈性安排使用短時數照護服務


「優照護」讓您可以彈性安排使用居家照護服務的時間,即使僅僅幾個小時的短期照護需求,在「優照護」下單即可滿足。

除了外籍看護之外,給您更多居家照護的選擇

看護、居家照護

居家照護

一般人對於“看護”的印象多是提供長時間照護服務。但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可能臨時需要短暫的專業照護服務。像是意外後被迫暫時休養,希望有照護人員輔助生活起居與陪同就醫。或是家庭照顧者想紓解照顧壓力,需要暫時的居家喘息服務。甚至是等待外籍看護交班的空窗期,迫切需要短時間的照顧服務員、看護前來照顧。「優照護」所提供的短期居家照護服務,即是因應這種急迫卻又短時間的照顧需求,讓有需求的家庭,能即時的找尋到合適且願意提供短期的照顧服務員、看護來進行照護服務。

了解更多

短期照護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論是生病、意外甚至是退化所造成的失能失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照顧或被照顧的困境。然而面對人生的驟變,多數人卻都無法做好萬全準備。一旦遭遇這些問題,都會因為身體痛楚或心理壓力,讓所有人都無法喘息,使生活與心靈都陷入混亂中。這樣的情況,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是種傷害。因此,適時尋求外界的協助,交由專業的照顧服務員接手,至家裡提供專業的照護服務,可讓您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了解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優照護」影片

優照護榮獲IT Matters社會影響力產品獎|2024 IT Matters Awards 頒獎精彩回顧

「優照護」在2024 IT Matters Awards中榮獲《社會影響力產品獎》,一同見證「優照護」如何運用數位科技創造正向社會影響力。 本次頒獎典禮由中華民國資訊經理人協會主辦,數位發展部數位發展署指導,數位產業領袖齊聚一堂,見證數位創新如何改變世界。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充滿榮耀與感動的時刻!

看影片

第十一屆照護之星暨第二屆高照之心聯合表揚大會

第十一屆照護之星暨第二屆高照之心聯合表揚大會已圓滿落幕 今年再度與中華高齡專業照護訓練協會合作隆重舉辦! -- 九年來,優護平台已累積十一萬家庭 與超過兩千五百位照服夥伴攜手 替台灣高齡社會傾力付出 為表揚照護夥伴們平時的努力 優護平台集結北中南的照護夥伴們一起共襄盛舉 入圍就是一種肯定 恭喜入圍者與得獎者們 也感謝照護夥伴們平時的努力及貢獻 ! -- 優護平台持續不斷嚴選最優質的人才加入平台服務,就是希望能提升照護人員專業形象及社會地位,讓被照顧者生活品質得到改善!

看影片

居家照護就選優照護

還在為找不到合適的照護人員煩腦嗎? 不知道照護人員可配合的時間、專業背景、工作內容和費用?無法挑選照護人員?現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優照護來幫您解決。

看影片

他們與「優照護」的故事

看護、居家照護

從抗拒到信任:她打開了媽媽封閉的心房

「不要找別人了,有外傭就夠了!」
這是媽媽在出院後我提議找本地照護人員時,斷然拒絕的回應。她不想讓陌生人來家裡,更不想讓別人碰觸自己的身體,尤其在手術後這段脆弱的時期。這是她的界線,也是一種脆弱的自我防衛。

媽媽,從來都不是好說話的人

媽媽個性內向、抗拒與外人接觸。當年我們為了幫她申請外傭就花了一個月時間說服,現在術後需要專業照護,她卻又回到那個「什麼都不想麻煩別人」的樣子。
我們擔心的不只是身體復原,更擔心她的心愈來愈封閉。

找不到人選的日子,讓我轉向手機上的希望

因疫情關係,私人的照護人力難尋。正當我一籌莫展時,老公提到他姑媽曾用過一個平台「優照護」,找到了專業又親切的照顧服務員。我半信半疑地打開App,沒想到馬上就出現了數位具備專業背景的照服人選。

其中一位,是退休護理師轉任的照顧服務員。她了解媽媽的狀況後,毫不畏懼「難搞」的個性,馬上答應接案。

碰不得的媽媽,竟然默默接受了她的照顧

我們安排這位張小姐每天早上來幫忙4小時,從傷口照護、如廁、擦澡到情緒陪伴。
第一次張小姐探視時,媽媽依舊冷臉相對,甚至表現出強烈抗拒。但短短五分鐘後,她竟然願意讓張小姐檢查傷口,甚至開始聊天。

媽媽從來不願讓陌生人碰她,但這一次,她選擇了信任。

我驚訝問張小姐是怎麼做到的,她只笑說:「老人家跟小孩一樣,需要哄。找對方法,沒有相處不了的人。

專業的照護,不只是技術,更是人心的溫柔開關

張小姐在醫院服務超過20年,早已練就觀察與同理的能力,懂得用對方式拉近距離,也讓我更明白,一位合適的照服員,不只影響病人的身體,更能照亮他的情緒世界。

媽媽的復原比預期快,我們原以為任務結束就此道別,卻忍不住誠懇邀請張小姐繼續來訪,哪怕一週一兩次也好,只為讓媽媽有人說說話,不再孤單。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讓照顧更容易,翻轉傳統孝道

在現代家庭中,隨著社會結構與生活形態的變遷,長者的照顧問題逐漸成為每個家庭無法忽視的課題。無論是突然的意外或長期的失能,家庭成員常因照顧需求感到壓力倍增。而「新孝道」概念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這一挑戰,為傳統孝道賦予全新內涵。

從手忙腳亂到專業支援

小雅(化名)的故事是許多家庭的縮影:從簡單幸福的日常,到母親因意外需要長期照顧,一切都被打亂。在母親從醫院回家後,如何安排安全有效的復健成為最大的挑戰。 她嘗試尋求「居家照顧平台」的幫助,最終找到一位擁有二十年經驗的照護員江小姐,江小姐用專業的照護技術和耐心陪伴,協助小雅的母親逐步康復。

這段經歷讓小雅明白,讓專業照護人員介入,不僅能有效降低長輩的疼痛感與失能風險,也能讓家庭成員獲得喘息空間,重拾生活的平衡。

翻轉傳統孝道的新觀念

麗娟(化名)則面臨另一種挑戰,她十多年來獨自照顧失智的父親,導致自己身心俱疲,未來更感到迷茫。在親友的建議下,她嘗試了短期居家照顧服務,發現專業的照顧者不僅能幫助父親恢復肢體和腦部功能,還讓父親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感受到自主權和尊嚴。

這樣的經驗顯示,「新孝道」的核心在於:「協助」取代「服侍」,可以透過短期居家照護服務,維持長輩自立生活的能力,並提升家庭整體的生活品質。

新孝道:傳統孝道的延續與升華

新孝道」並非鼓勵子女放棄責任,而是倡導用更聰明、更有效的方式實現對長輩的照顧。 當代的孝道應該體現為:

  • 尋求專業協助:讓經驗豐富的照顧者提供長輩所需的專業服務。
  • 減輕照顧壓力:讓家庭成員不再因長期照顧而身心俱疲。
  • 保持長輩自立:支持長輩參與日常生活的決策,維持他們的尊嚴和活力。

這樣的模式,不僅讓長輩在專業支持下安享晚年,也讓子女能兼顧事業與家庭,維持和諧的生活秩序。

無論是因意外改變家庭生活的小雅,還是多年獨自承擔責任的麗娟,她們的經驗都告訴我們:長者的照顧,絕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承擔的。 尋求專業的照顧服務,不僅是責任的延續,更是對家庭每一位成員的尊重與體貼。 讓我們共同翻轉傳統,迎接「新孝道」帶來的幸福與希望。

 

(本文提及之故事摘要自《分身有術的「新孝道」》一書,該書提供了更多關於長者照護的寶貴建議。在當代社會中,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兼顧對長輩的照顧,是許多人面臨的挑戰。這本書涵蓋了長者照護的方方面面,為實踐「新孝道」提供了許多照護技巧與故事,以實現真正「分身有術」。)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6102

誠品:https://eslite.me/6hrjzv

若需大量購書請洽:info@ucarer.com.tw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照顧你,是我不變的愛

清晨六點,趙家門口傳來一陣聲響。趙奶奶正溫柔地和趙爺爺閒聊著,手上的動作卻略顯吃力。她推開大門,先顫顫巍巍地將坐在輪椅上的趙爺爺推至走廊,再回家拿好錢包及隨身物品。此時天剛亮,天氣微涼、陽光正好,適合兩人出門走走、曬曬太陽。

 

趙爺爺的身體不太好,趙奶奶貼心地替老伴披上外套,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趙奶奶推著輪椅慢慢走到巷口。巷口的豆漿店經營已有四十年,是爺爺奶奶半輩子熟悉的滋味。在老闆娘親切的招呼下,慣例買了豆漿和饅頭夾蛋,沿著街道散步十幾分鐘後,兩人回到家一塊享用簡單的早餐。

 

趙爺爺今年已經八十八歲,病魔纏身十年,瘦到體重只剩三十五公斤。由於趙爺爺近乎失去行為能力,平時不是躺著就是坐著,出門也只能靠輪椅行動。趙奶奶雖然也已經八十多歲,但仍一肩扛起照顧丈夫的責任,用她瘦弱的身軀操持家中的一切,做飯洗衣、替趙爺爺換尿布、餵湯藥,從不假手他人,連子女回來時也是如此。

 

趙家有三位子女,都在同個城市發展事業,對父母十分孝順,時常回老家探望雙親。每次回家,看見趙奶奶緩慢地熱飯,彎著腰擺碗筷,再回房間將趙爺爺推至飯桌,好不容易開飯,看著趙奶奶坐在桌旁捶著肩膀,累到筷子都快舉不起來,子女們都十分心疼

 

「媽,我們現在事業也發展起來了,幫爸請個人來家裡幫忙吧, 好嗎?」大女兒皺著眉頭說。「你爸年紀這麼大了,身體又不好,但想做什麼、要什麼,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了,換成別人會清楚嗎?到了我跟你爸這把年紀,什麼都不在意,就是希望家人能在旁邊,其他人再怎麼好,也抵不過自家人。」趙奶奶回道。

 

兩老結為連理超過六十載,年輕時互相扶持,一同度過戰時艱困的生活,局勢穩定後,也是因為有了趙奶奶在家裡幫忙大小事務,趙爺爺的事業才一帆風順。夫妻同甘共苦,養育了三名子女,感情十分美滿,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完美幸福家庭。

 

在子女成家立業,事業也交接完畢後,趙爺爺趙奶奶度過了一段十分愜意的退休生活。夫妻二人各自找到了愛好,一人畫畫、一人拈花惹草,將家裡打點得溫馨又舒適。

 

即使時光飛逝,趙奶奶也逐漸意識到,丈夫好轉的機會渺茫,如今的她只希望能陪著趙爺爺愈久愈好,不錯過和丈夫相處的時間,而親力親為,不把照護的責任交由他人,也是她表達愛的方式

 

然而,隨著趙奶奶年歲漸長,照顧趙爺爺也變得力不從心。一次子女又回家探望父母時,看見趙奶奶因為手部肌肉無力,不小心打碎了裝著熱湯的碗,子女才真正下定決心,說服趙奶奶答應孩子們找外人「幫點小忙」的建議。

 

在網路上,大女兒看到有提供居家照顧服務的第三方預約平台,並在平台上看見照服員靜芬(化名)的履歷。靜芬照護長輩的經歷十分資深,自我介紹中也著重提到自己擅於溝通,能盡量配合雇主的需求。大女兒和靜芬溝通許久,靜芬明白自己除了照顧趙爺爺外,最重要的便是維護趙奶奶「照顧老伴的心情」

 

星期一的清晨,趙家的門鈴叮叮噹噹地響起,是靜芬帶著早餐抵達趙家。靜芬十分清楚,自己要扮演的只是「配角」,所以大部分輕便簡單的事,例如收信、擦桌子,她都讓趙奶奶自己完成,只是待在一旁看著,保證兩老的安全,即使是較為費力的任務,靜芬也會想辦法讓趙奶奶參與。在趙爺爺固定回診的日子,兩夫妻需要到幾公里外的醫院就診,靜芬會注意讓趙奶奶也一起推輪椅,自己則負責背重物;去市場買菜時,靜芬也只在旁提著菜籃子;偶爾趙爺爺需要行走時, 也一定是靜芬和趙奶奶合力,一人攙扶一邊。

 

居家照護不只照顧身體,更照顧長輩的心。長輩因為生活和社交圈縮減,時常導致性格變得敏感、自尊更容易受損。靜芬從事照護行業多年,深知長輩的心思細膩,面對趙家的情況,她也十分明白該用什麼樣的方法處理。

 

就這樣,靜芬在趙家服務了兩個月,看著靜芬對趙爺爺專業的照顧,趙奶奶明白,如果想要讓趙爺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就必須尋求專業的協助。透過兩個月的觀察,趙奶奶也知道靜芬相當用心,於是慢慢地放手讓她協助家裡更多事務。

 

以前,即使夫妻感情深厚,但照護的辛苦不免磨滅耐心,兩老時不時會在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上,起短暫的口角衝突,不過當趙奶奶放心將大多數任務都交給靜芬後,趙奶奶也終於能將時間、心力都放在與趙爺爺聊天、說笑。最近,趙奶奶重拾養花的愛好,子女在回家 探望時也不禁讚嘆,趙家好像回到了十五年前的溫馨時光。

 

在台灣的傳統價值觀中,家中成員生病時,首選的照顧方式便是家人隨侍身旁。但也因為這樣的道德枷鎖,台灣社會中「老老照顧」的 情形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被照顧者的安全不能受到妥善的保護,照顧者也可能因爲勞累而產生體力、記憶力衰退的情況。如果能有一雙手,協助長輩的生活,促進長輩的身心健康、社會參與, 變更能讓長輩享有快樂、安穩、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本文內容摘要自《分身有術的「新孝道」》一書,該書提供了更多關於長者照護的寶貴建議。在當代社會中,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兼顧對長輩的照顧,是許多人面臨的挑戰。這本書涵蓋了長者照護的方方面面,為實踐「新孝道」提供了許多照護技巧與故事,以實現真正「分身有術」。)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6102

誠品:https://eslite.me/6hrjzv

若需大量購書請洽:info@ucarer.com.tw

看更多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出院返家怎麼照顧?我需要短期看護嗎?

當長輩住院一段時間後終於返家,對家屬而言是一種鬆一口氣的時刻;但同時,也代表照顧的責任即將開始。出院返家並不代表痊癒,而是從醫療場域轉換到生活空間,這段過渡期往往是長輩體力、心理最脆弱的時候,稍有疏忽就可能發生意外或再次住院。

 

以下整理3種情況,建議您可安排短期看護,讓照顧更安全、更安心。

 

一、手術後恢復期:生活起居仍需協助

長輩剛動完手術,無論是骨折開刀、心臟支架、癌症切除等,雖然可以返家,但通常仍處於「體力虛弱、傷口癒合中、行動不便」的階段。此時若讓長輩獨自在家,或僅由不熟悉照護技巧的家人協助,可能出現跌倒、傷口感染、服藥錯誤等風險。

 

安排短期專業看護,可協助如翻身拍背、備餐餵食、傷口觀察與換藥、扶助如廁洗澡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家中安心復原,也讓家人獲得喘息的空間。

 

二、病情不穩定,需密切觀察

有些長輩出院時,雖已脫離急性期,但像是中風後續、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仍可能有再度惡化的風險。若病人常出現喘、食慾差、意識混亂、血糖波動等狀況,需要有人隨時觀察變化、給予即時協助。

 

這時有經驗的看護可以定時測量生命徵象、協助排痰、提醒服藥與飲食控制,也能提供家屬觀察重點與就醫建議,大幅減少回診、急診的頻率。

 

三、家人白天上班,無人可顧

有些家庭成員雖願意親自照顧,但白天必須工作,長輩又無法完全自理生活。尤其是有失智症、行動困難或服藥需求的病人,獨留在家恐怕危機四伏

此時可考慮安排白天時段的臨時或短期看護,不僅能陪伴長輩活動、吃藥、復健運動,還能避免跌倒、走失、火災等意外。照護人員也能回報長輩日常狀況,讓家人即使不在身邊,也能安心工作。

 

陪伴復原,不是孤單的任務

出院返家是回家的開始,也是照護挑戰的起點。若您感受到壓力、手足無措,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需要更多的幫手。別擔心,「優照護」一直都在,隨時提供即時、溫暖的照護支援。

 

手機下載【優照護】APP,就能快速預約短期看護,無論是術後休養、病後復原或需要喘口氣的時候,受認證的本國籍看護都能即時到家,幫您一起分擔照顧家人的重任。讓我們成為您最安心的照護後盾!

(下載連結:優照護 | 給您更多居家照護的選擇 on the App Store)

 

 

想了解更多這類型的內容? 歡迎追蹤優照護部落格,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照護知識!

方格子: https://user284973.pse.is/83s7gq

Medium: https://user284973.pse.is/83s7am

親子盒子: https://user284973.pse.is/83s7js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量血壓該怎麼做?正確步驟、常見錯誤與最佳時機一次看

飯後、運動後或服藥後可以量血壓嗎?怎麼量才準?這篇文章整理最常見的7大問題,從正確的測量時機、姿勢、流程到高齡者的注意事項,幫助您穩定掌握每日血壓變化,降低誤判風險。

一、飯後或運動後能馬上量血壓嗎?

建議不要在飯後或運動後馬上量血壓,數值容易失真。

  • 飯後:消化系統需大量血液,造成全身血壓暫時下降,數值可能偏低。
  • 運動後:心跳與血液循環加快,血壓短暫上升,影響判讀。
  • 建議作法:飯後或運動後應靜坐休息 5 至 10 分鐘,待生理狀態恢復穩定再進行測量,才能反映出身體的實際血壓水平。

 

二、量血壓前該注意什麼?常見錯誤有哪些?

測量前應靜坐休息,避免干擾行為(如說話、滑手機等),才能提升血壓準確性。以下是常見錯誤行為與正確做法對照:

常見錯誤行為

正確做法建議

飯後、運動或洗澡後馬上測量

測量前靜坐 5~10 分鐘,避免受生理變化影響

手臂未與心臟同高

手臂與壓脈帶應放置與心臟同高,避免數值偏差

測量中說話、滑手機、翹腳

保持安靜、雙腳平放地面,避免干擾血壓穩定性

沒有事先休息就開始測量

測量前安靜靜坐,有助自律神經穩定、提升數值可信度

使用不同機器或手臂交替測量

建議固定使用同一台血壓計與固定手臂(如左手)做長期追蹤

 

三、服藥前還是服藥後量血壓比較準?

建議在服藥前測量血壓,能更準確觀察藥效與數值變化,尤其是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原因如下:

  • 可觀察藥效是否維持到下一次服藥時間
  • 可避免服藥後短時間內的血壓快速下降,誤判低血壓風險
  • 建議作法:固定每天同一時間測量(例如:早上起床後、服藥前),搭配紀錄量測時間與數值,能幫助醫師調整治療策略。

 

四、高齡者量血壓,有哪些特別要注意的?

長輩量血壓需特別重視穩定性與紀錄,才能正確追蹤變化高齡者的自主神經調節功能較弱,血壓波動較大,因此需要更穩定的量測條件:

  • 測量前靜坐至少 5 分鐘,可減少數值波動
  • 固定每天同一時間測量,例如早上起床後、服藥前
  • 使用固定的手臂(如左手)與同一台血壓計,提升可比性
  • 記錄不適症狀(如頭暈、心悸)與血壓值,協助醫師判讀

例如:70歲的阿公每天早上起床後、服藥前靜坐再量血壓,就是符合理想的追蹤方式。

 

五、正確量血壓的關鍵步驟有哪些?

固定時間、正確姿勢、穿戴方式與紀錄習慣,是穩定血壓的四大關鍵。想獲得穩定又可靠的血壓讀數,請遵循以下量測五原則

  1. 固定時間測量:如每天早上起床後或晚上睡前
  2. 使用同一台血壓計與固定手臂:建議選擇上臂式電子血壓計
  3. 測量前靜坐休息至少 5 分鐘:避免交談、避免滑手機
  4. 正確穿戴壓脈帶:位置應在上臂,距離肘窩約 2~3 公分
  5. 建立紀錄習慣:每次記下測量時間、數值與相關症狀,便於長期趨勢分析

血壓變化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飯後、運動後、服藥後或情緒波動時,數值可能偏離實際狀況。因此,固定時間、標準流程、紀錄數值才是長期追蹤的關鍵。

 

如果家中有高齡長輩或慢性病患者,需要協助照顧與血壓監測,也可考慮使用第三方照護平台,安排具經驗的照服人員協助量測與生活支持,讓家庭照顧更安心。

 

 

想了解更多這類型的內容? 歡迎追蹤優照護部落格,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照護知識!

方格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yx7cx

Medium: https://user284973.pse.is/7yx768

親子盒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yx7g5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照顧失智症家人有哪些重點?資源與技巧一次整理

失智症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而隨著人口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數量也越來越多。他們的記憶、行為、溝通與生活能力會逐漸退化,家屬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心力與時間,才能維持生活品質與安全。以下整理出以下常見照護問題,幫助您掌握實用對策,讓陪伴之路不再孤單。

一、為什麼失智長輩需要熟悉的環境與規律的生活作息?

失智症患者在熟悉、規律的環境中較能穩定情緒與行為,降低焦慮與迷失風險。失智症患者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較高,熟悉、有辨識度的生活空間有助於降低焦慮與迷失風險。因此,建議採取以下方式調整居家空間:

  • 擺放家人照片、熟悉的家具與物品
  • 在牆上明確標示「廁所」「廚房」等位置
  • 維持動線清楚、空間明亮,避免雜物堆積

此外,固定作息能幫助建立安全感與時間感,例如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吃早餐、12點午餐、晚上9點就寢。這樣的節奏可減少日夜顛倒與情緒不穩,是建立穩定生活的基礎。

 

二、如何安排飲食與健康追蹤,避免忽略基本需求?

失智症長輩常會忘了吃飯或喝水,甚至無法正確感知飢餓與口渴,長期可能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定時供餐與補水是避免脫水與營養不良的關鍵,並需定期追蹤健康指標。因此,建議採取以下方式安排飲食:

  • 採定時供餐,少量多餐
  • 使用透明水杯、吸管輔助飲水
  • 利用鬧鐘或語音提醒補水
  • 記錄每日飲食與排便情況

同時,應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健康檢查,檢視血壓、血糖、心臟與腦部健康。必要時可增加半年一次的醫師訪視,針對失智狀況與用藥進行調整。

 

三、有哪些活動能刺激大腦、延緩退化?

參與感與熟悉感是關鍵,無須強調成果,互動本身就是最好的刺激。適當的認知刺激與懷舊活動,不僅能活化大腦,也能減少孤獨感與無力感。建議依長輩過去的興趣安排活動:

  • 聽老歌、唱歌
  • 一起翻相簿、講故事
  • 拼圖、摺紙、種花草
  • 簡單手作或生活技能練習(摺衣、擦桌子)

重點在於參與感與熟悉感,不需過度強調學習成果,而是陪伴與互動本身就是最好的刺激。

 

四、怎麼和失智長輩溝通比較不挫折?

溫和語氣、單一指令與非語言輔助,有助理解與互動。失智長輩可能出現語言表達困難或重複性言語,照顧者可掌握以下原則:

  • 使用簡單明確的語句,避免一次給多個指令
  • 搭配手勢、眼神與實物輔助理解
  • 保持語氣溫和、避免爭辯
  • 給予充分時間反應,不催促

例如:「我們來穿這件紅色的衣服,好嗎?」(搭配指著衣服)會比說「幫你穿好衣服」更容易理解。

 

五、照顧壓力大怎麼辦?家屬該如何紓壓與尋求支持?

懂得求助不是放棄,而是成熟且穩定的照顧策略。照顧失智症家人是一場長期的「情緒耐力戰」,許多照顧者會出現失眠、疲憊、甚至憂鬱的狀況。建議您:

  • 與家人建立輪流分工制度,不要一人長期獨撐
  • 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與其他家庭交流心得
  • 安排固定的自我休息時間(閱讀、運動、與朋友相聚)
  • 尋求第三方支援,如短期照護服務,讓自己喘口氣

照顧者的穩定,就是家庭照護品質的關鍵。懂得求助,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成熟的照護策略。

 

六、失智長輩晚上不睡覺怎麼辦?可以請人幫忙夜間照顧嗎?

晚間出現失眠、情緒躁動的狀況,在失智症中相當常見,稱為黃昏症候群,可透過日夜節律調整與專業協助改善。其成因可能包括生理時鐘混亂、白天活動不足或內心焦慮。

改善方式包括:

  • 白天安排適度活動、外出曬太陽
  • 傍晚避免午睡與刺激性活動(手機、電視)
  • 睡前播放輕音樂、使用熟悉物品安撫情緒

若家屬難以應對,可考慮引入夜間照顧人力,協助陪伴與引導。注意以下幾點:

  1. 優先選擇有失智照護經驗的照服員
  2. 提供長輩過往生活習慣與偏好資料
  3. 可採「試行方式」觀察適應狀況,再逐步延長安排時間

透過專業協助,減輕夜間壓力,也有助提升白天照顧品質。

 

面對失智長輩的退化,我們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持續調整與陪伴。從打造熟悉環境、安排日常節奏、使用合適溝通方式,到善用外部資源與自我照顧,每一步都能讓照顧變得更有方法、更有支持,也更有餘裕。

 

 

想了解更多這類型的內容? 歡迎追蹤優照護部落格,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照護知識!

方格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ylvh9

Medium: https://user284973.pse.is/7ylvab

親子盒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ylvl3

看更多
立即下載「優照護」APP

安全 / 方便 / 合適

隨時隨地找到符合需求的照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