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商標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給長輩的日常飲食指南:從吃得下到吃得好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怎麼吃」成為影響長者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課題。許多人以為長輩應該「吃得清淡、軟爛」,但事實上,長輩飲食可以比你想像的更加豐富。真正的重點是讓長輩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保留食物的風味與樂趣。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長者常見的營養缺乏包括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及蔬果攝取不足。若能在日常中稍加調整,許多營養問題其實都能改善。

 

除了清淡以外,長輩還能怎麼吃?

許多人認為年紀大就該吃泥狀或無味的餐點,但只要牙口與吞嚥能力仍可負擔,長輩完全能與家人吃相同的飯菜。過度軟化反而會影響食慾,甚至導致營養不足。

 

若長輩的咀嚼力下降,可以採「軟而有型」的做法,讓食物保有口感與外觀,例如:

  • 豆腐、蒸蛋、燉菜:口感滑順又易入口
  • 魚排、雞腿肉:經燉煮或蒸熟後柔軟不柴
  • 細麵、稀飯:對吞嚥困難者較安全

隨著年齡增長,味覺與嗅覺會退化,若過度限制鹽分,反而讓食物變得乏味。可運用天然香料提味,例如蔥、薑、蒜、九層塔、黑胡椒或檸檬汁,在不增加鈉含量的情況下提升風味。

 

長輩食慾差、吃不下怎麼辦?

長輩「吃不下」可能與牙口、腸胃功能、情緒甚至用餐環境有關。改善食慾,應從多面向著手。

 

可以這樣做:

  • 調整料理方式:將食物切小、燙軟或燉煮至容易咀嚼的程度,讓入口更輕鬆。
  • 色香味兼具:擺盤整齊、顏色鮮明的菜色更能刺激食慾。
  • 用餐氣氛輕鬆:避免邊看電視邊吃飯,燈光明亮、氣味清新能讓人更專注在進食上。
  • 陪伴共餐:家人或照服員在旁用餐與交談,能讓長輩感受到關心與安全感。

 

長輩每天該吃多少?怎麼確保營養足夠?

年長者的代謝雖減慢,但營養需求並未降低。過度節食或只吃單一類型食物,容易導致體力衰退與營養不良。

 

建議:

  • 每日熱量:以體重 × 25–30 大卡/公斤為粗估,再依活動量/體重變化/身體狀況調整。
  • 蛋白質攝取:每餐都應有豆腐、雞蛋、魚、豆漿等高蛋白食物。現行文獻指出:高齡者的蛋白質需求應高於年輕成人,約 1.0 ~ 1.3 g/公斤體重/日,以維持肌肉及功能。
  • 足夠水分:每天喝足 1500–2000 毫升水,分次補充避免脹氣。不過,也須視個別情況(如心衰、腎病、服用利尿劑)調整。照護者應觀察尿量、顏色、脫水徵象。
  • 少量多餐:若正餐吃不多,可於上午與下午加點心,如牛奶、優格、水果。

 

怎麼吃才算「均衡」?

均衡飲食是健康的基礎。依據「我的餐盤」原則,每餐應包含六大類食物:

  • 全穀根莖類:糙米、燕麥、地瓜等可提供能量與纖維。
  • 蛋豆魚肉類:以魚肉、豆製品為主,減少油炸紅肉。
  • 乳品類:每天攝取1至2杯牛奶或優格,補鈣又促進骨骼健康。
  • 蔬菜類:深綠與橙色蔬菜交替搭配,確保維生素攝取多樣。
  • 水果類:每日2份,建議吃整顆水果,不以果汁代替。
  • 油脂與堅果類:選植物油,每日一湯匙堅果補充好油脂。

烹調時建議遵循「三少一多」原則:少油、少糖、少鹽、多蔬果。

 

長輩若有慢性病,該怎麼吃?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飲食重點。

  • 高血壓:每日鹽分不超過6克,避免醃漬與加工食品。
  • 糖尿病:定時定量進食,均衡分配主食份量,避免含糖飲料。
  • 高血脂或中風後:多吃魚類、豆製品,減少油炸與內臟。
  • 痛風:減少高普林食物(如內臟、濃湯、海鮮),多喝水促進代謝。

家屬若無法長期備餐,可委託專業照護平台協助設計飲食菜單,或由照服員支援烹調與陪餐,確保飲食安全與多樣性。

 

常見問題

Q:長輩胃口差、挑食怎麼辦?
可以少量多餐、增加香氣與色彩,或陪同共餐提升食慾。

 

Q:肌少症長輩該如何補充營養?
三餐都要有蛋白質來源,可搭配高蛋白營養品與簡易伸展運動。

 

Q:為什麼要特別提醒長輩多喝水?
年長者口渴感降低,容易脫水。水能促進循環、幫助消化、預防便祕,應定時少量補充。

 

每一餐,都是陪伴與照顧的延續

照顧長輩的飲食,不只是準備三餐,更是一種理解與關懷。當我們讓他們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就是在守護他們的健康與生活尊嚴。每一次陪伴用餐,都是讓家更有溫度的時刻。

 

小提醒:若長輩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仍須依醫師建議調整鹽分與蛋白質攝取。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