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商標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量血壓該怎麼做?正確步驟、常見錯誤與最佳時機一次看

飯後、運動後或服藥後可以量血壓嗎?怎麼量才準?這篇文章整理最常見的7大問題,從正確的測量時機、姿勢、流程到高齡者的注意事項,幫助您穩定掌握每日血壓變化,降低誤判風險。

一、飯後或運動後能馬上量血壓嗎?

建議不要在飯後或運動後馬上量血壓,數值容易失真。

  • 飯後:消化系統需大量血液,造成全身血壓暫時下降,數值可能偏低。
  • 運動後:心跳與血液循環加快,血壓短暫上升,影響判讀。
  • 建議作法:飯後或運動後應靜坐休息 5 至 10 分鐘,待生理狀態恢復穩定再進行測量,才能反映出身體的實際血壓水平。

 

二、量血壓前該注意什麼?常見錯誤有哪些?

測量前應靜坐休息,避免干擾行為(如說話、滑手機等),才能提升血壓準確性。以下是常見錯誤行為與正確做法對照:

常見錯誤行為

正確做法建議

飯後、運動或洗澡後馬上測量

測量前靜坐 5~10 分鐘,避免受生理變化影響

手臂未與心臟同高

手臂與壓脈帶應放置與心臟同高,避免數值偏差

測量中說話、滑手機、翹腳

保持安靜、雙腳平放地面,避免干擾血壓穩定性

沒有事先休息就開始測量

測量前安靜靜坐,有助自律神經穩定、提升數值可信度

使用不同機器或手臂交替測量

建議固定使用同一台血壓計與固定手臂(如左手)做長期追蹤

 

三、服藥前還是服藥後量血壓比較準?

建議在服藥前測量血壓,能更準確觀察藥效與數值變化,尤其是服用降血壓藥的民眾,原因如下:

  • 可觀察藥效是否維持到下一次服藥時間
  • 可避免服藥後短時間內的血壓快速下降,誤判低血壓風險
  • 建議作法:固定每天同一時間測量(例如:早上起床後、服藥前),搭配紀錄量測時間與數值,能幫助醫師調整治療策略。

 

四、高齡者量血壓,有哪些特別要注意的?

長輩量血壓需特別重視穩定性與紀錄,才能正確追蹤變化高齡者的自主神經調節功能較弱,血壓波動較大,因此需要更穩定的量測條件:

  • 測量前靜坐至少 5 分鐘,可減少數值波動
  • 固定每天同一時間測量,例如早上起床後、服藥前
  • 使用固定的手臂(如左手)與同一台血壓計,提升可比性
  • 記錄不適症狀(如頭暈、心悸)與血壓值,協助醫師判讀

例如:70歲的阿公每天早上起床後、服藥前靜坐再量血壓,就是符合理想的追蹤方式。

 

五、正確量血壓的關鍵步驟有哪些?

固定時間、正確姿勢、穿戴方式與紀錄習慣,是穩定血壓的四大關鍵。想獲得穩定又可靠的血壓讀數,請遵循以下量測五原則

  1. 固定時間測量:如每天早上起床後或晚上睡前
  2. 使用同一台血壓計與固定手臂:建議選擇上臂式電子血壓計
  3. 測量前靜坐休息至少 5 分鐘:避免交談、避免滑手機
  4. 正確穿戴壓脈帶:位置應在上臂,距離肘窩約 2~3 公分
  5. 建立紀錄習慣:每次記下測量時間、數值與相關症狀,便於長期趨勢分析

血壓變化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飯後、運動後、服藥後或情緒波動時,數值可能偏離實際狀況。因此,固定時間、標準流程、紀錄數值才是長期追蹤的關鍵。

 

如果家中有高齡長輩或慢性病患者,需要協助照顧與血壓監測,也可考慮使用第三方照護平台,安排具經驗的照服人員協助量測與生活支持,讓家庭照顧更安心。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