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優照護」成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及台北市政府產發局的輔導廠商,並獲得科技創新獎勵肯定!

「優照護」商標

創新的預約居家照護服務,能自由安排照護人員的時間

預約前可先看到照護人員資料


只要觸控螢幕上的按鈕,可在預約前看到照護人員的資料與評價,輕鬆找到符合需求的居家照護人員。

送出預約後立馬獲得回覆


經歷過找不到照護人員的窘境,您希望24小時預約照護人員,可一次預約多個時段,有急需時快速找人。

彈性安排使用短時數照護服務


「優照護」讓您可以彈性安排使用居家照護服務的時間,即使僅僅幾個小時的短期照護需求,在「優照護」下單即可滿足。

除了外籍看護之外,給您更多居家照護的選擇

看護、居家照護

居家照護

一般人對於“看護”的印象多是提供長時間照護服務。但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可能臨時需要短暫的專業照護服務。像是意外後被迫暫時休養,希望有照護人員輔助生活起居與陪同就醫。或是家庭照顧者想紓解照顧壓力,需要暫時的居家喘息服務。甚至是等待外籍看護交班的空窗期,迫切需要短時間的照顧服務員、看護前來照顧。「優照護」所提供的短期居家照護服務,即是因應這種急迫卻又短時間的照顧需求,讓有需求的家庭,能即時的找尋到合適且願意提供短期的照顧服務員、看護來進行照護服務。

了解更多

短期照護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論是生病、意外甚至是退化所造成的失能失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照顧或被照顧的困境。然而面對人生的驟變,多數人卻都無法做好萬全準備。一旦遭遇這些問題,都會因為身體痛楚或心理壓力,讓所有人都無法喘息,使生活與心靈都陷入混亂中。這樣的情況,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是種傷害。因此,適時尋求外界的協助,交由專業的照顧服務員接手,至家裡提供專業的照護服務,可讓您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了解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優照護」影片

優照護榮獲2023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殊榮-高齡照護媒合平台受矚目!

台灣永續行動獎頒獎典禮日前(7/21)在隆重舉行,優照護榮獲本屆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殊榮。這一獎項由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設立,旨在表揚對台灣永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企業。優照護在高齡照護領域的傑出成就脫穎而出,成為獲得金獎殊榮的企業之一。

看影片

「優照護」第九屆照護之星頒獎 優秀照護夥伴齊聚一堂

「優照護」於2022 年 12 月 04 日(六)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第九屆照護之星表揚大會暨頒獎典禮」,本次邀請許多得獎夥伴以及業界專業人士一同共襄盛舉

看影片

居家照護就選優照護

還在為找不到合適的照護人員煩腦嗎? 不知道照護人員可配合的時間、專業背景、工作內容和費用?無法挑選照護人員?現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優照護來幫您解決。

看影片

他們與「優照護」的故事

看護、居家照護

老人家不是難相處 只是沒碰到對的人

「第五個了,媽的外籍看護如果再換,仲介公司大概也不敢再幫我們找了」楊先生嘆氣道。

 

楊老太太今年93歲,雖然沒有嚴重的病痛,但身體小毛病不少,加上行動能力不好,外出必須依賴輪椅,所以家裡好幾年前,就聘請外籍看護來照顧她。但楊老太太始終跟看護都處不好,一下嫌對方講不聽,一下說人家做事很懶散,更有一個直接被她痛罵「顧人怨」,前前後後已經換掉好幾個了,長子楊先生跟楊太太為了這件事,傷透了腦筋。

 

其實,楊老太太在子孫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溫和慈祥的長者,以前在鄉下老家時,親朋好友間也都誇她人緣好。但年紀大了,因為先生過世,所以搬到台北跟兒子住,一直覺得住不習慣,而且白天家人也都不在,只剩外籍看護,沒有人能跟她聊天,跟在鄉下時比起來,常常有鄰居串門子,她總覺得現在好孤單。

 

另一方面,楊老太太可能以前聽人說,外籍看護有的來台灣久了之後,會開始懶散、找機會跟其他認識的人聊天等等,還有一些不太好的習慣。所以外籍看護一來,楊老太太對她們的態度就會比較嚴格,深怕他們工作不認真。

 

前兩個外籍看護,都做不到半年,就被楊老太太要求換掉,剛開始,兒子媳婦也只是認為剛好請到的人不太合適。但後來兩個,楊老太太的態度似乎變本加厲,結果是看護自己主動請辭,這時,楊先生才意識到,母親跟外籍看護的相處,出了滿大的問題。

 

「是因為媽媽因為年紀大了,所以不好相處嗎?」楊先生跟太太討論過好幾次,太太說:「其實媽媽不是那麼嚴苛的人,我嫁來楊家幾十年了,媽媽對我就滿好的,我會不知道嗎?」但楊老太太的確比較沒有耐心,而外籍看護因為語言不通,來台灣後需要一段時間學習、適應,她本來身體狀況就不好了,要她慢慢教看護講國語、做家裡的事,甚至煮東西,對她來說也很為難。楊老太太性子急,看護溝通能力又很有限,雙方難免有些爭執,常常等家人回來後才能解決。

 

但以目前狀況來說,若是沒看護,楊老太太白天就沒人照顧了,女兒知道這狀況後,建議可以另外找個人來陪伴母親,以減緩跟原有看護的緊張氣氛。她說,目前有照護預約平台,可以根據個別需求,找本國籍的照顧服務員來家中陪伴長輩,而且時間安排很彈性,一次只要滿3個小時就可以預約了。

 

媳婦楊太太趕緊上網找了一下,就用手機App嘗試預約看看,果然有好幾個相當有資歷的照顧服務員可以挑選,她看到一位方小姐的相片,感覺還算投緣,就請她來試試看。

 

方小姐50多歲,是個退休的護理人員,對照顧病人自然是駕輕就熟,但來楊家之後,她並沒有把楊老太太當成一個「病患」來照顧。她說,90多歲的長輩,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跟她說話,而且身上的病痛會加深情緒的不安與低落,如果沒有人轉移她的注意力,惡性循環會讓身心狀況急遽惡化。

 

楊老太太跟方小姐似乎一見如故,第一天見面,就整整聊了三個小時還欲罷不能,所以媳婦楊太太就跟方小姐預約,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來陪母親3~4個鐘頭,另外,楊老太太每兩個星期就要去醫院回診,也請方小姐陪她一起去,這樣要比由外籍看護令人安心。

 

過一陣子後,楊先生發現母親幾乎都不會再抱怨外籍看護了,卻常常講起方小姐一起聊的事,他才驚覺,母親更需要的「照顧」,其實是有個貼心的人能陪陪她,而且,隨著方小姐跟楊老太太相處越久,她也快變成的另一個家人了呢。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媳婦的心聲:怎麼做都還是被嫌棄

公公去年中風了,整個家族都籠罩在憂心忡忡的氣氛下,但真正被影響到生活的,卻是身為媳婦的我。為了照顧公公,勞心勞力不說,生活步調大亂,更氣人的是,其他家族成員卻認為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對公公的狀況稍微有些看不慣,就對我比手劃腳、冷嘲熱諷,這就是當媳婦的命嗎?

 

說來,這也是新冠疫情惹的禍。公公中風出院後,在家只能臥床,一定需要人照顧,大家都同意要找個外籍看護來,但疫情影響的關係,外籍看護變得很難請。原本大概三個月就可以找到人,但現在,沒有一家仲介敢打包票,從申請開始到現在,都快半年了,人還是沒辦法來。

 

一開始,因為我沒上班,老公的兄弟姐妹都好言好語拜託我:「嫂嫂住得離爸爸最近,在看護還沒來之前,就先辛苦妳一下,來家裡照顧爸爸。」要人幫忙時當然都會客客氣氣,而且也不容我推辭,心中也自我安慰:就撐到外籍看護來而已,應該不會太久吧?

 

哪知道這個照顧責任一背,就快半年了,公公因為臥床的關係,我得每天要幫忙翻身、拍背,還要換尿布、擦澡,以及負責鼻胃管灌食等等工作,尤其是一開始,根本沒經驗,搞得手忙腳亂,常常沒處理好,當然被其他家族成員看到,就不免說三道四了。

 

而且,自己家裡也還是要顧,兩邊忙下來,真的吃不消了。雖然老公跟兒子們都體諒我的辛苦,也沒太多的怨言,但我自己知道,兩邊顧的結果,就是兩邊都顧不好。老公也是有心疼我的付出,但也沒想到其他辦法,我只能一直盼著看護快點來。

 

其間也曾經打聽過,找本地的看護來,但一個月下來的費用要分攤,大家都面有難色。有人說:「不如還是麻煩嫂嫂吧,大家可以先出些錢補貼一下她。」但對我來說,這些錢無法彌補我所受到的影響,更擔心,要是看護一直都不來,我要一直負責下去嗎?

 

直到兒子提出一個折衷的方案:用原本要補貼的錢,找個可以白天來幫忙的本地看護,跟我搭配來減輕負擔,這樣,我可以有比較充分的休息時間,以及照顧自己的家庭,而費用也不會太高。

 

而且目前台灣已經有居家照顧的預約媒合平台,只要用手機的App,經過條件搜尋配對,很容易找到合適的人。在這個方式下,還可以配合我的時間安排,要長要短很有彈性,萬一來的人不是很合適,要換其他人也不會很麻煩。幾次配合下來,我就固定以兩位照顧服務員為主,一個星期來四、五天,讓我輕鬆很多。

 

有幾次我也從旁觀察,平台上的照顧服務員素質真的滿不錯,不但受過訓練、經驗豐富,而且真的很仔細又有耐心。後來經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們都是有證照的,多數都有在醫院、安養機構服務過,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當然駕輕就熟。像現在很多家庭,雖然也是自己照顧病人,但偶而會請平台上的人幫忙,讓自己「喘口氣」。

 

雖然外籍看護已經確定下個月就來了,我也很快就能放下這個重擔,但我還是很感謝兒子的點子,以及平台上來幫忙的照顧服務員。而且聽說外籍看護也是要休假的,到時候,去平台預約服務,就不用擔心沒有人手可以代替了。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口味喜好不同的公婆 居家照顧這樣做就對了

阿公仔要煮鹹 阿媽仔要煮淡」電視裡傳出這句兒歌歌詞。

「這不就是爸媽之前的狀況嗎?」雅淳對先生這麼說,此話一出,兩人相視而笑。

 

雅淳與先生大學時間就認識,直到工作後在職場上重逢才交往,老同學加上是同陣線戰友的關係,親上加親,交往到結婚也只花一年半,婚後的雅淳才知道,原來有人可以跟父母的關係這麼像朋友,這是她在公婆家看到家人相處方式的感想。

 

公公與婆婆都是公務人員,退休後的生活除了從事志工就是吃美食,而美食也包括自己料理,公公是重口味代表,重油、重鹹,還嗜甜,而婆婆則偏好可以吃出食材原味的料理方式,他們的話題經常因圍繞在如何調味,當真是「飲食男女」,而雅淳與先生樂得當試吃員,享受著各式各樣的味覺饗宴。

 

公公早年罹患癌症,當時年輕體力好,身體很快康復了,雖然說已治癒,但飲食上也是要格外注意,偏偏他老人家愛重口味,對於吃怎麼樣都不肯妥協,不管家人如何好說歹說,他都冥頑不靈,不肯改變。前幾年又動腦部手術,不是什麼大刀,術後生活也如舊,但只要天氣忽冷忽熱、睡不好,公公就容易會癲癇發作,每次發作都毫無預警,突然倒地,因此不能讓公公一人獨處,就怕他突然發病。

 

一直以來,婆婆都是主要陪伴公公的人,這幾年下來,婆婆實在心力交瘁,公公意見多、擇善固執,作息又與婆婆配合不上,總是早早三、四點就起床,婆婆擔心他發病或跌倒,也只好跟著,晚上公公吃完晚飯就早早就寢,可是婆婆是沒有追個劇、到公園跟鄰居一起跳土風舞就沒辦法睡覺的人,於是婆婆的作息就被大大的打亂,作息還不是最不適應的,最大的差別就是飲食了,倆人都很重視吃,喜好卻不太一樣,尤其年紀越大,公公越吃不到味道,口味就越來越重,而婆婆則完全相反,年紀漸長就越喜歡樸實的味道,清淡飲食正和她的胃口。

 

這年,婆婆跌了一跤,有些小挫傷但沒骨折,這件事情之後婆婆老是覺得自己使不上力,作息、飲食上等等原因,她才向兒子及媳婦雅淳求助,「真的很不想讓你們跟著煩惱,但現在也只能麻煩你們了」婆婆那天打電話來說。「你爸爸不會想要外籍看護,一定要是台灣人,不過不知道他比較能適應男生照顧還是女生,有辦法都試試看嗎?」婆婆接著說。雅淳和先生聽到這個消息一則喜一則憂,他們很高興媽媽終於求助,但現在問題是要怎麼找到合適的人選呢?

 

突然間,雅淳想到她一直都有在關注某位部落客的文章,那位部落客因為家中有長輩要照顧的關係,之前有用「優照護APP」請過照服員,部落客有把這個經驗寫出來跟大家分享,於是雅淳立刻拿出手機找出這篇文章,文章中部落客提到她選擇「優照護」這個短期居家照護預約平台的理由有三個:本國籍、有證照、男女照服員都有。這些重點剛好符合雅淳夫妻的需求,雅淳立刻下載APP,完成註冊後,夫妻倆一起挑選可能合適的人選,最後他們選擇一位評價很好的照服員,本想預約24小時,發現沒辦法,他們致電客服中心才知道,照服員在夜間服務時不會跟著睡覺,會一直保持清醒的狀態,因此客服建議可以預約2名照服員,分成早晚班來服務,雅淳夫妻倆聽聞覺得很合理,就這樣預約了一名男性照服員及一名女性照服員。

 

時間很快來到預約服務的當天,雅淳昨天就跟公婆講好預約照服員的事情,照服員準時抵達,是公公開的門,但婆婆也在一旁,只是她睡眼惺忪,她跟照服員介紹了家裡的環境後,便先回去補眠了,這是長年以來婆婆都想做的一件事情─睡好、睡飽,餘下的時間照服員就陪著公公更衣盥洗,協助準備午餐,照服員先前有透過「問問」收到公公愛吃重口味,但希望公公可以慢慢改掉這個習慣這件事情,於是照服員用了一些烹調技巧來備餐(例如加入辛香料、較晚才放入調味料),皇天不負苦心人,這頓飯讓公公願意吃,婆婆也安心,到這裡公婆對於優照護的照服員已十分信任。到了晚上,另一位照服員來換班,照服員協助公公用餐、沐浴、活動身體,而婆婆則安心地出門跳土風舞去了。婆婆返家時,發現照服員一直守在先生一旁,沒有跟著休息,婆婆看了很是感動,也將消息告訴兒子及媳婦,請他們繼續幫忙後續的預約。

 

經過家人及照服員一段時間的努力,這時的公公已經習慣吃得清淡了,再也不用擔心為了飲食「倆人打架來弄破鼎」的爭執場景,且婆婆也回歸悠閒的生活步調,不用早早起床,晚晚睡的作息。家人們也體悟到「平靜簡單的生活是禮物」。

 

 

看更多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救命關頭 心肺復甦術別做錯

人體的心肺功能一旦停止超過六分鐘以上就會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許多人都學過心肺復甦術(CPR)的技巧,就是希望能在危急時刻派上用場,這也是身為專業照護人員都該必備的技能,但當危急情況出現時,究竟該怎麼做才可以正確施救,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呢?

 

一、評估意識、觀察胸部有無呼吸起伏

輕拍對方肩膀並大聲呼叫對象名字,確認意識狀況與反應,檢查是否失去心跳及胸部是否有呼吸起伏,若已失去意識、無呼吸,請趕緊呼救並撥打119及請人拿AED,同時開始急救,施救時須在平坦的地面或硬板上。

 

二、保持跪姿於對象身側、按壓胸口

兩膝與肩同寬,盡量靠近昏迷者身側,雙手交疊相扣,手掌根放在對象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叉處(切勿壓劍突或肋骨),雙臂打直不可彎曲,身體不能搖擺,切勿隨意中斷按壓。

 

三、壓額抬下巴、暢通呼吸道

按壓胸口30次為一個週期,接續為2口人工呼吸,準備開始人工呼吸前,須先暢通呼吸道,需用手刀壓住患者額頭向後傾斜,抬下巴時手置於左右兩側才不會直接壓迫到氣管,同時注意呼吸道不可過度後仰,檢查口中有無異物,如果有異物須先清除再重新暢通呼吸道。

 

四、捏緊鼻子、實施人工呼吸 

捏緊患者鼻子,以口對口方式完全覆蓋嘴部,避免空氣流出,吹氣的同時觀察患者胸部有無起伏,有正常起伏請繼續吹氣,吹2口氣每次吹氣1秒鐘,並於完成後繼續按壓胸口;假設胸部無起伏,請確認患者呼吸道是否暢通後再重新吹氣。

(參考更多詳細人工呼吸方式)

 

【CPR按壓四句口訣: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

用力壓:壓的深度至少要 5-6 公分,避免按壓過深造成受傷

快快壓:每分鐘 100-120 次的速率,維持穩定按壓

胸回彈:每次按壓都要確保胸口有回彈,方可繼續按壓

莫中斷:若不得已需中斷壓胸動作,以不超過10秒鐘為限,若超過 10 秒,容易使到達器官的血液灌流再度喪失,後續會花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原先血流量

 

實施心肺復甦術後,檢查是否正確奏效?
一、先用食指/中指檢查頸動脈有無脈搏與是否恢復呼吸,接著檢查上肢→身體→下肢有無移動。
二、如果沒有脈搏請繼續做CPR。
三、有脈搏無呼吸,則繼續人工呼吸:每分鐘12次(直到出現呼吸)。


假設恢復心跳及呼吸後還是呈現無意識狀態,採復甦姿勢,應將對象身體轉成側躺姿勢,下面的腳伸直,上面的腳微彎,頭側一邊,讓口中分泌物順利流出來,同時注意姿勢要很穩定,才不會造成胸部壓迫。
最後的關鍵在送醫過程中應注意保暖,並密切觀察呼吸、脈搏的狀況。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找照護?試試這招!3種照護方式的比較攻略!

如何照顧家中長輩是個讓人煩惱的問題,畢竟我們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照顧,但在選擇居家照護、安養機構、外籍看護等各種方案時,卻常常讓人不知所措。每種方案都有其優缺點,需要考慮到長輩的狀況、預算、個人習慣等因素。如果您也在煩惱該如何照顧家中的長輩,本文將為您介紹不同的照顧方案及其優缺點,幫助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選擇居家照護、安養機構或外籍看護等照護方式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照顧需求:不同的照護方式適用於不同的照顧需求。如果長輩或身體不便者需要長期看護和24小時照顧,可能需要考慮安養機構或外籍看護;如果只需要較為輕微的日常照護和協助,則居家照護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2.費用:不同的照護方式有不同的費用,需要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和預算。外籍看護的費用以月計算,除了薪資等各項支出約每月30,000元不等,但提供的是全天候的照護;安養機構的照護費會根據照護需求以及房型而不同,每月平均市場價格約新台幣25,000~55,000元不等(其他費用另計)。居家照護的費用根據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收費方式,以台灣第一家短期居家照護平台優照護為例,收費是以每小時鐘點計費。


更多優照護收費標準與服務項目

 

3.人際互動:如果長輩或身體不便者需要更多的社交互動,居家照護可能不太適合,因為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安養機構提供的社交互動較多,但可能會有較多的人員流動;外籍看護的人際互動則取決於看護者本身的情況與語言的影響較大。


4.安全和品質:不同的照護方式提供的安全和品質也不同。居家照護的安全性可能相對較低,因為家庭環境的安全風險可能較高;安養機構的設備較完善,可能提供更高的照護品質和安全性。


居家照護和安養機構都是提供長期照護服務的方式,但它們有以下不同點:
如果您想讓長輩在自己的家中得到照顧,短期居家照護可能是一個好選擇。這項服務提供專業的看護人員到您家中提供照顧,包括生活起居和醫療護理。短期居家照護通常是有限時間的,通常是幾天或幾週,適合那些暫時需要照顧的長輩。


如果長輩需要更全面的照顧,那麼考慮安養機構可能是一個選擇。安養機構提供住宿、照顧和醫療護理,讓您的家人在一個舒適和安全的環境中得到全面的照顧。這種方式適合需要長期照顧的長輩,尤其是那些需要更多護理和醫療照顧的人,而外籍看護的費用比起安養機構較為低廉,但申請較為不易,且可能需要長達數個月的等待。


綜上所述,不同的照顧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取決於您和您家人的需求和預算。希望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您做出更適合的決定,讓您的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顧。
 

看更多
看護、居家照護

長輩飲食顧得好營養健康沒煩惱

長輩們隨著年齡增長,除了身體機能的退化,咀嚼吞嚥不易、腸胃消化能力下降、味嗅覺敏感度降低,都可能影響胃口而食慾減退,長期營養不良還會讓體力變差,同時面臨肌少症的風險,要怎麼正確把關銀髮族的飲食健康,一起掌握幾項重點。

 

目前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的高齡飲食策略三好一巧:

  1. 吃得下:針對長輩的牙口問題與咀嚼吞嚥上的困難,可以選擇軟質的食物、將食物切丁,食材要均質且好入口,不只是為了促進長輩的食慾,也要讓吃進去的食物能夠順利被吸收。
  2. 吃得夠:吃得太少再加上運動量不足,會導致肌力快速流失,高齡長者們「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型態,反而有可能因此吃的過少而營養不足,建議可以少量多餐的進食,或是準備餐間小點心來達到每日應攝取的總熱量。
  3. 吃得對:飲食不只重「量」也要重「質」,有時候不是因為吃的不夠,而是吃的不對,無法補充到缺乏的營養素,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盡可能都要均衡攝取,特別是銀髮族最容易攝取不足的乳品類與水果類,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除了強健體魄,還可以預防肌少症等老化問題找上門。
  4. 吃得巧:比起長輩獨自進食,有家人、親友在身旁共同用餐,更可以促使長輩享受用餐過程中的樂趣,讓吃飯這件事變得不再孤單。透過不同的擺盤與點綴,在視覺與色彩上動用些小巧思,即便是相同的食材也能千變萬化,或是適時搭配各種調味料、融入多元的配菜,營養兼具並吃出好心情。

 

至於長輩用餐前後的要點則可分為:

用餐前

了解長輩們的飲食習慣與需求,例如有無任何偏好或禁忌的食材;是否有任何慢性疾病或牙口問題,基本的禮儀與尊重不可少。在挑選食材上則需避免準備過於堅硬或油膩的食物,可以直接選擇營養密度高、質地較鬆軟的食材進行烹飪,例如魚肉、雞蛋、豆腐等等,同時也要確保餐食分量是否足夠,食材選對了才有辦法真正貼合長輩的需求。

 

用餐時

為了減少長輩在進食當下可能出現的風險,餵食方面盡量採用坐姿,時刻注意是否有嗆咳或吞嚥困難的情形發生,可以將食物切成丁狀讓長輩更好入口。過程中觀察或記錄每次進食的份量與反應,做為日後菜色調整的依據,經常性的變換菜單,在視覺上與味覺上提升長者想吃的意願,在陪同用餐時也可以積極鼓勵長者自主進食,找回長輩們在飲食上的動機與興趣。

 

用餐後

用餐完畢可別忘了協助提醒長輩做好口腔清潔,避免一吃飽就躺下休息,不只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或胃食道逆流,還可能會因此影響消化。食材若有剩餘也要留意保存期限,才不會因此放到過期,吃不完的餐點請避免反覆加熱,除了食物口感會變差,也會有營養流失的問題。

 

為了維持長輩們最基本的身體機能,不只要吃得下、吃得夠也要吃得好,想要守護銀髮族的飲食均衡,備餐的細節之處少不了,確保長輩對於每一次的用餐經驗都能感到滿意,吃得營養健康又安心~

看更多
立即下載「優照護」APP

安全 / 方便 / 合適

隨時隨地找到符合需求的照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