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榮獲2023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殊榮-高齡照護媒合平台受矚目!
台灣永續行動獎頒獎典禮日前(7/21)在隆重舉行,優照護榮獲本屆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殊榮。這一獎項由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設立,旨在表揚對台灣永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企業。優照護在高齡照護領域的傑出成就脫穎而出,成為獲得金獎殊榮的企業之一。
下載「優照護」APP,為您的家人找到最合適的居家照護人員
立即下載
只要觸控螢幕上的按鈕,可在預約前看到照護人員的資料與評價,輕鬆找到符合需求的居家照護人員。
經歷過找不到照護人員的窘境,您希望24小時預約照護人員,可一次預約多個時段,有急需時快速找人。
「優照護」讓您可以彈性安排使用居家照護服務的時間,即使僅僅幾個小時的短期照護需求,在「優照護」下單即可滿足。
一般人對於“看護”的印象多是提供長時間照護服務。但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可能臨時需要短暫的專業照護服務。像是意外後被迫暫時休養,希望有照護人員輔助生活起居與陪同就醫。或是家庭照顧者想紓解照顧壓力,需要暫時的居家喘息服務。甚至是等待外籍看護交班的空窗期,迫切需要短時間的照顧服務員、看護前來照顧。「優照護」所提供的短期居家照護服務,即是因應這種急迫卻又短時間的照顧需求,讓有需求的家庭,能即時的找尋到合適且願意提供短期的照顧服務員、看護來進行照護服務。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論是生病、意外甚至是退化所造成的失能失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照顧或被照顧的困境。然而面對人生的驟變,多數人卻都無法做好萬全準備。一旦遭遇這些問題,都會因為身體痛楚或心理壓力,讓所有人都無法喘息,使生活與心靈都陷入混亂中。這樣的情況,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是種傷害。因此,適時尋求外界的協助,交由專業的照顧服務員接手,至家裡提供專業的照護服務,可讓您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台灣永續行動獎頒獎典禮日前(7/21)在隆重舉行,優照護榮獲本屆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殊榮。這一獎項由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設立,旨在表揚對台灣永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企業。優照護在高齡照護領域的傑出成就脫穎而出,成為獲得金獎殊榮的企業之一。
「優照護」於2022 年 12 月 04 日(六)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第九屆照護之星表揚大會暨頒獎典禮」,本次邀請許多得獎夥伴以及業界專業人士一同共襄盛舉
「第五個了,媽的外籍看護如果再換,仲介公司大概也不敢再幫我們找了」楊先生嘆氣道。
楊老太太今年93歲,雖然沒有嚴重的病痛,但身體小毛病不少,加上行動能力不好,外出必須依賴輪椅,所以家裡好幾年前,就聘請外籍看護來照顧她。但楊老太太始終跟看護都處不好,一下嫌對方講不聽,一下說人家做事很懶散,更有一個直接被她痛罵「顧人怨」,前前後後已經換掉好幾個了,長子楊先生跟楊太太為了這件事,傷透了腦筋。
其實,楊老太太在子孫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溫和慈祥的長者,以前在鄉下老家時,親朋好友間也都誇她人緣好。但年紀大了,因為先生過世,所以搬到台北跟兒子住,一直覺得住不習慣,而且白天家人也都不在,只剩外籍看護,沒有人能跟她聊天,跟在鄉下時比起來,常常有鄰居串門子,她總覺得現在好孤單。
另一方面,楊老太太可能以前聽人說,外籍看護有的來台灣久了之後,會開始懶散、找機會跟其他認識的人聊天等等,還有一些不太好的習慣。所以外籍看護一來,楊老太太對她們的態度就會比較嚴格,深怕他們工作不認真。
前兩個外籍看護,都做不到半年,就被楊老太太要求換掉,剛開始,兒子媳婦也只是認為剛好請到的人不太合適。但後來兩個,楊老太太的態度似乎變本加厲,結果是看護自己主動請辭,這時,楊先生才意識到,母親跟外籍看護的相處,出了滿大的問題。
「是因為媽媽因為年紀大了,所以不好相處嗎?」楊先生跟太太討論過好幾次,太太說:「其實媽媽不是那麼嚴苛的人,我嫁來楊家幾十年了,媽媽對我就滿好的,我會不知道嗎?」但楊老太太的確比較沒有耐心,而外籍看護因為語言不通,來台灣後需要一段時間學習、適應,她本來身體狀況就不好了,要她慢慢教看護講國語、做家裡的事,甚至煮東西,對她來說也很為難。楊老太太性子急,看護溝通能力又很有限,雙方難免有些爭執,常常等家人回來後才能解決。
但以目前狀況來說,若是沒看護,楊老太太白天就沒人照顧了,女兒知道這狀況後,建議可以另外找個人來陪伴母親,以減緩跟原有看護的緊張氣氛。她說,目前有照護預約平台,可以根據個別需求,找本國籍的照顧服務員來家中陪伴長輩,而且時間安排很彈性,一次只要滿3個小時就可以預約了。
媳婦楊太太趕緊上網找了一下,就用手機App嘗試預約看看,果然有好幾個相當有資歷的照顧服務員可以挑選,她看到一位方小姐的相片,感覺還算投緣,就請她來試試看。
方小姐50多歲,是個退休的護理人員,對照顧病人自然是駕輕就熟,但來楊家之後,她並沒有把楊老太太當成一個「病患」來照顧。她說,90多歲的長輩,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跟她說話,而且身上的病痛會加深情緒的不安與低落,如果沒有人轉移她的注意力,惡性循環會讓身心狀況急遽惡化。
楊老太太跟方小姐似乎一見如故,第一天見面,就整整聊了三個小時還欲罷不能,所以媳婦楊太太就跟方小姐預約,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來陪母親3~4個鐘頭,另外,楊老太太每兩個星期就要去醫院回診,也請方小姐陪她一起去,這樣要比由外籍看護令人安心。
過一陣子後,楊先生發現母親幾乎都不會再抱怨外籍看護了,卻常常講起方小姐一起聊的事,他才驚覺,母親更需要的「照顧」,其實是有個貼心的人能陪陪她,而且,隨著方小姐跟楊老太太相處越久,她也快變成的另一個家人了呢。
秋傑是家中獨子,從小就備受父母寵愛,給他受最好的教育,並且出國深造。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份「寵」,就忘了父母的辛勞,即便留學回國找到高薪的工作,也堅持每兩三天就回老家探視父母。如今,他更體會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因為父親近年失智需要人照顧,而他身為獨子,父母除了他還能依靠誰呢?
起初,父親失智狀況比較輕微,一般生活其實沒有太大變化,母親並沒有感到什麼照顧壓力。但隨著失智逐漸惡化,父親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加上行動不便,母親照顧起來倍感吃力,而且她自己年紀也大了,一旦父親稍有狀況,就會應付不過來而慌亂不已。
秋傑雖然也常回來看父母親,但在照顧上卻無法幫太多的忙,只好跟倆老討論,請外籍看護來分擔母親的照顧壓力。但前兩年因為疫情,外籍看護不好申請,等了快半年才到臺灣,這段空窗期間,秋傑只能自己跟太太輪流回來幫忙,至少要讓母親能喘口氣,多休息一下。
好不容易等到外籍看護,想說有人能整天都幫忙了,母親也可以輕鬆一些。誰知道,外籍看護來到家裡,也不是馬上就上手,初期的兩三個月,母親反而更顧不來,加上前段時間的勞累,自己身體也出了一些狀況,讓秋傑擔心不已。
外籍看護雖然也漸漸進入狀況了,但照顧秋傑失智的父親,還是感到有點吃力,因為從早上開始,起床盥洗、換尿布、用餐等等一連串到晚上,並且時時要注意他的狀況,此外,母親身體欠佳,家裡還有不少事情也要外籍看護幫忙,才不到半年時間,外籍看護就跟秋傑抱怨,她實在太累了,請他能不能另外找人?
秋傑其實也知道照顧父親很辛苦,加上母親狀況也有問題,外籍看護很難撐住家裡的大小事,他更知道,換了其他人來也不會改善太多,要找其他外籍看護接手絕非易事。跟太太商量後,他希望找個人來幫忙分擔外籍看護的工作,但問題是,要找什麼樣的人幫忙?怎麼幫?幫多久?
有外籍看護在,當然不需要再找一個人整天在家裡,大概只要一天約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他來幫忙照顧父親時,原來看護可以騰出手來做其他事,或是休息一下,免得半夜又要顧著父親,無法睡好而導致白天精神欠佳。秋傑打聽之下,一般看護仲介很難找到只做四、五小時的人,畢竟接案時間不長,收入就有限。
後來,秋傑在網路上找到「居家照顧第三方預約平台」,居然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只要一次滿三個小時,平台上就會有人可接案,要每天來、隔天來、一星期來兩次三次都可以,而且都是本國籍受過訓練的照顧服務員,上面資歷以及工作評價一覽無遺,若是找到的人不太合適,下次預約其他人也不會麻煩,對秋傑父母家中的需求來說,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秋傑後來預約過三位照服員來幫忙照顧父親,因為同一個人未必都能天天按照需求來,這次找這位,下次找另一位,三個人輪流來,母親跟秋傑說「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幾位照服員經驗都很豐富,也很有耐心,加上本國籍背景,一來馬上就上手,也很快掌握父親的狀況,服務品質讓家人都很放心。
自從在平台找人幫忙後,外籍看護再也就沒吵著要離職了。秋傑覺得自己無法全心在家照顧父親,那就好好安排其他人來代替自己,他現在也體會到,照顧真的不是件輕鬆的事,有兩個人來接力負責,自己才能放心,兼顧好家裡及工作。
媽媽在家昏倒了,過好一陣子才自己醒來,我知道後連忙請假回去,並陪她去醫院檢查。其實她這陣子常常感到暈眩,只是一直沒說,直到現在才讓我知道,我聽了又心疼又生氣,跟她說:「早就要妳搬來我那邊住,一個人多讓人不放心?現在可好了,萬一再昏倒怎麼辦?」
爸媽在我跟弟弟念小學時就離異了,弟弟跟爸爸,我這個唯一的女兒則跟媽媽,自此母女倆就相依為命,雖然後來她也認識了彼此有意思的男生,但一想到我,怕嫁過去之後對方家裡可能會嫌棄一個「多餘」的女兒,始終沒有再嫁。
其實,媽媽也一直惦念著弟弟,但分開兩邊後,媽媽根本沒什麼機會再看到他,直到後來知道弟弟結婚了,才好不容易去見了他們夫妻一面。當時,看到弟弟長大了非常高興,回家後卻也偷偷地流淚,覺得自己為什麼沒有福份能照顧他?我抱著她說:「媽媽你還有我,我會永遠陪著你。」
婚前我就跟老公講好,結婚後我一定要把媽媽接過來一起住,老公也知道媽媽只靠我一個女兒,愛屋及烏之下答應會好好對待我媽媽。但媽媽始終堅持自己住老家裡,因為她不想打擾到我們的夫妻生活,更重要的是,她擔心我婆家因為這樣而對我閒言閒語。因為,他跟爸爸就是在夫家的壓力下才離婚的,她當然不希望我也遭到同樣的難題。
由於媽媽的堅持,我能做的只有在買房子的時候,盡量挑離老家近的建案。就這樣,兩家在騎機車不到10分鐘的距離下,我三天兩頭就回去探望媽媽,也常要老公跟小孩一起跟我「回娘家」吃飯,讓媽媽也能感受親情溫暖,還有外孫們的孝心。
但現在,媽媽竟然自己在家昏倒了,這個暈眩的問題一時間也無法確認原因是什麼,雖然醫師說暫時不用住院,但多做些檢查還是必要的,而且這段時間最好有人陪著她以防萬一。我跟媽媽說,如果你還是不想搬過來,那就讓我找人去家裡陪著你。
媽媽原本不答應,一方面不習慣陌生人來家裡,一方面還要讓我花錢,所以我先詢問政府的長照服務,看是否能在最少的費用下解決問題。結果,除了條件資格的問題外,未必能馬上就有人過來,而且還有時數限制。後來聽其他人建議,找到網路的居家照護預約平台,經過簡單的搜尋與挑選,以及線上的溝通後,第二天就有照服員過來了。
我跟照服員商量,這段時間請她白天來陪媽媽,如果我無法陪媽媽回診時,也請她代替我陪媽媽去。照服員人還不錯,怕媽媽身體不適容易勞累,都會主動幫忙一點家務,她準備的午餐也很合媽媽的口味,沒事就跟媽媽閒聊,或是陪她到附近公園走走,我下班過去時,看到他們處得很好,也安心多了。
媽媽經過檢查後,雖然醫師說暫時無大礙,但需要長期服藥觀察,而且暈眩的狀況還是有可能再發生,因此建議我們盡量不要讓她自己一個人在家。而媽媽現在也越來越習慣有照服員陪伴,我後來預約過不同的照服員,發現平台上的人員素質都還不錯,媽媽在適應上也不會發生什麼困難。
當了幾十年的單親媽媽,她當然很堅強,但隨著年紀大了,誰會想要孤單一個人?在無法同住的情況下,身為女兒的我也放心不下。還好現在有人可以在白天陪著她,而且有任何狀況,照服員都會及時通知我,媽媽偷偷告訴我,有時候照服員因為臨時有事不能來,她還會很不習慣呢!
文/陳宏益 博士
優照護 創辦人
隨著台灣社會持續邁向高齡化,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的需求成為日益重要的議題,對於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所組成的高齡家庭,也帶來了全新的需求,同時意味著照護與金融領域,需積極轉型以因應未來的趨勢。然而,高齡照護並非僅限於長期照護,而是全方位的提升生活品質,高齡金融的發展也成為金融的新興市場。本文將探討台灣高齡社會趨勢、戰後嬰兒潮高齡家庭的需求、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的關係,以及如何從產業化角度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台灣高齡社會趨勢
台灣社會正面臨全球第一的老化速度,從2020年開始,高齡人口(65歲以上)已佔總人口的16%,而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20%的超高齡社會,2050年高齡人口比例將達到37.5%。
「在地老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的趨勢,因為戰後嬰兒潮人口眾多且經濟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他們希望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老化,原因是在家鄉或社區中有更多的社交網絡和情感連結。國科會在2016年的委託研究中強調,應從高齡者需求出發,延伸各行各業的服務,共同推動銀髮產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財訊》報導也指出,2022年遺贈稅收創新高,估計約有6,000億元以上的資產移轉,這顯示台灣正在經歷近代最大規模的財富世代移轉潮。這一趨勢對高齡社會產生著重大影響,特別是在遺產規劃和財務規劃方面,需要針對高齡人口提供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戰後嬰兒潮高齡家庭的需求
戰後嬰兒潮這一代進入高齡後的核心需求,包括:足夠的健康、足夠的錢以及足夠的社交。由於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於享受晚年生活至關重要。同時,經濟安全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希望在老化過程中,有足夠的財富支撐日常開支與享受生活。
他們的需求不僅僅是自身得到照護,同時也需要考慮未來的財富移轉給下一代。他們希望確保經濟資產得到有效的轉移,以便為子女留下家族財富,相應地,第二代子女的需求包含照護父母,確保長輩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並接受來自父母的財富移轉。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可以扮演關鍵角色,提供第三方金融服務協助戰後嬰兒潮進行財富移轉,同時,「優照護」這類的平台也可以提供第三方服務,協助子女照顧他們的父母。有了這些第三方的服務,高齡家庭將可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照護是生活品質的提升,而長照並不等於高齡照護
在高齡社會中,照護的使命是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QOL),讓他們能過著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照護所關注的重點包含了:身心健康、社交互動、情感需求等多方面,並讓高齡者保持自主性和生活能力。相對地,醫療的使命則是集中在急重難症的緩解,專注於治療疾病和緊急狀況。
關於「長照」,長期照顧服務法已明確定義:長照者是指其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的人,而且長照服務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與此不同的是,高齡照護所指的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所需要的照護服務,並不限定失能程度嚴重者。高齡照護是提供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相關產業化服務,而不僅僅是長照法所指的社會福利。
《新孝道》是一個應對現代高齡者照顧問題的新觀念,以支援長者自立生活為核心,提倡亞健康或衰弱狀態的父母親長輩,可以利用短期照護服務或科技,協助恢復健康,並運用外部專業照顧知識等方式,減少家庭成員照顧壓力,取代以往7天24小時的照顧模式。這種觀念的照護方式讓高齡者保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讓家庭成員有更多空間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透過《新孝道》的實踐,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均能得到提升。
再者,根據「優照護」針對平台會員的問卷調查研究,高達68%的照顧者認為照顧長者是具有壓力的。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情緒問題、需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金錢與經濟方面,約有2/3的受訪者都表示有這些困擾。面對這樣的壓力,多數照顧者期待能夠得到協助以減輕負擔。尋求專業照服員的協助確實能夠緩解照顧負擔,並更有效地處理照顧長者的情緒問題。然而,照顧長輩所需的照顧相關費用仍然是家庭難以避免的負擔,這對於照顧者而言仍是一大挑戰。
高齡金融規劃合適的時間點應在長者進入長照狀態之前
隨著高齡化趨勢的興起,高齡金融規劃已成為一個新的市場區隔,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自從109年起,金管會積極推動信託2.0計畫,其中包括「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的專業能力認證。這項認證計畫通過系統性的培訓課程,旨在培養那些瞭解高齡者需求並能與他們溝通的專業服務人員,協助他們進行財產與安養計劃的適切安排。隨著高齡人口逐漸增加,這些專業顧問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成為未來金融市場上嶄露頭角的新興領域。
根據「優照護」針對平台會員的問卷調查研究,資產傳承相關講座中,特別以「安養信託」主題最能吸引填答者,佔比高達60.9%。這顯示家庭對於了解安養信託的相關資訊有很高的需求。安養信託主要目標在於為高齡者的長期照護和養老計劃提供財務支持,能夠連結到「金錢/經濟壓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此外,房地產、不動產等主題也吸引了約四成的填答者的興趣,而保單傳承也吸引了類似比例的填答者。
高齡金融規劃的時間點也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面臨身體機能下降、失智、失能等狀況的可能性增加。若在這些情況出現之後才進行金融規劃,可能因為無法充分掌握資訊、法律限制、表達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規劃不周或不符合實際需求,甚至引發家庭內部的衝突。因此,高齡金融規劃的時間點應該設定在長者進入長照狀態之前的「衰弱或亞健康」狀態,讓長者有更充裕的時間做準備,同時保有自主與選擇權,有助於實現其個人的長期目標,保障資產傳承,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提升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這樣的做法也體現了《新孝道》的價值觀,鼓勵長者為自己做出決定,而家庭則從旁給予支持,共同面對高齡所帶來的挑戰。
產業化角度以滿足不同高齡家庭的需求
從產業角度來看,高齡家庭在照護及金融的需求市場區隔,應該從經濟狀態及健康狀態兩個軸來分析,而不僅僅是健康狀態軸。首先,針對經濟狀態較為穩健的高齡族群,他們更注重生活品質和個人需求的滿足,而非完全依賴社會福利。其次,從健康狀態角度來考量,高齡金融規劃的對象族群應該放眼於衰弱狀態或亞健康的長者,甚至更早的階段。
金融業者應避免使用「長照」一詞來做市場區隔或說明以免造成誤解,而是從產業化的角度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根據高齡者的經濟狀態和健康狀態來做市場區隔,提供多樣化、個人化的金融產品服務,著重在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並結合適時的金融規劃。
總之,高齡照護與高齡金融必須更適切地因應時代需求。高齡照護不再侷限於以往的長照範疇,放眼生活品質的全方位提升,從《新孝道》出發,協助恢復高齡者的健康與自主性,並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高齡金融亦應協助戰後嬰兒潮,在衰弱或亞健康時期之前規劃財富轉移,依照健康與經濟能力,提供個人化、多元化服務。兩者雙管齊下,將能提供高齡社會下的家庭,一個更完善的生活福祉。
在長者的生活中,跌倒受傷是一個極具關注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老年人跌倒率高達16.5%,而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事故傷亡人數為6,775人,跌倒致死占21.9%。
為何跌倒對年長者是一個安全威脅?
老年跌倒在臺灣社會日益嚴重,髖骨骨折更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根據最新數據,預測到2025年,臺灣的老年跌倒髖骨骨折人數將攀升至38,404人,其中有50%的人無法再恢復行走,約20%的人在六個月內甚至可能不幸離世。這些數字反映出老年人跌倒對他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嚴重影響,也提醒著我們對老年人健康的重視。
跌倒是造成65歲以上長者受傷住院和急診的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率亦隨年齡增加而隨之提高。跌倒後之心理改變可能引致因懼怕再次跌倒而心肺功能下降、失眠、社交隔離、失能等更嚴重的長期後果。
長者跌倒受傷的地點和分佈情況對於保障長者的安全至關重要,根據統計數據,有52%的長者跌倒受傷事件發生在室內,而剩下的48%則發生在室外。這表明室內跌倒事件稍微佔據主導地位,提醒我們對於長者的室內生活環境進行更加仔細的關注與改善。
在室內跌倒事件中,有23.7%的情況發生在家具旁邊,另外12.3%的情況則發生在浴室內。老年人可能在走動時不小心碰到家具,導致跌倒,家具的位置和佈局也可能對長者的行動造成障礙,增加了跌倒的風險。因此,在設計和佈置長者的生活空間時,我們需要注意行走動線淨空,是否會妨礙其行動。
浴室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地方,濕滑的地面使得浴室成為長者跌倒受傷的高危地點。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考慮在浴室內增加防滑措施,例如使用防滑地墊和扶手,以確保長者在浴室中能夠安全地行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平衡感可能會減弱,扶手可以提供穩定的支撐,幫助老人在行走、站立或坐下時保持平衡。無論是在家中的走廊、樓梯間還是浴室,扶手可以減少因失去平衡而導致的跌倒事故,統計顯示逾75%使用安全扶手的老年人感到安心且開心。
而燈光也是確保老人安全的重要元素,老年人的視力變得不如以前敏銳,充足的照明可以幫助識別地板上的障礙物、家具和其他可能導致跌倒的隱患。在昏暗的環境中,老人可能因無法看清楚而絆倒,透過提供充足照明,確保老人能夠在家中自由移動不受干擾。
在預防老人跌倒方面,需要了解跌倒的風險因素,學習如何改善家居環境,並採取預防措施,以減少跌倒的風險,提高生活質量,讓他們能夠在晚年享受安全和健康的生活。
打造長者友善的家 防跌防滑六注意事項:
1.光線明亮充足: 充足的光線可以提高長者的可見性,降低跌倒的風險,有助於創造更安全的空間。
2.移除動線雜物:保持長者在空間內常走動的路徑的暢通,且注意地面突起等潛在危險發生。
3.加裝合適扶手: 扶手可以提供額外的支持和平衡,幫助長者在走廊、樓梯等區域行走時保持穩定。
4.選擇合適輔具: 選擇適合輔具考慮長者的需求、身體狀況和活動範圍,確保提供最大的安全性和舒適度。
5.地板保持乾燥: 通過定期清理、使用防滑設備和保持室內通風除濕,可以降低地面濕滑造成的風險,為居住環境創造更安全的條件。
6.下床起身要慢: 在早上醒來或長時間坐臥後,給身體一些適應和調整的時間,以確保長者能夠穩定地站起來。
資料來源:
文/陳宏益 博士
優照護 創辦人
《新孝道》是一個應對現代高齡者照顧問題的新觀念,強調亞健康或衰弱狀態的長輩,不需要七天24小時專人照顧,可利用短期照護服務或科技、協助高齡者恢復健康和運用外部專業照顧知識等方式,減少家庭成員照顧壓力,讓高齡者保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讓家庭成員保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時提升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兩代的生活品質。
台灣社會的高齡環境
台灣社會面臨嚴峻的高齡環境挑戰,其老化速度全球排名第一。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從臥床到逝世的平均時間長達7.6年,這表明高齡者需要長期的照顧和支援。同時,台灣的出生率已經不如死亡率,導致高齡人口比例不斷攀升。這些數據凸顯了高齡環境的現實狀況,迫使我們必須正視高齡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建立適應高齡環境的策略,提供適切的照顧和支援,是台灣社會所需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透過對高齡環境的關注和努力,我們能夠確保長者在晚年擁有尊嚴、安心和舒適的生活環境。
支援長者自立生活
支援長者「自立生活」是現代高齡照顧的重要觀念。在這過程中,強調照顧是「協助」長者,而非「服侍」長者,鼓勵長者參與日常生活的決策,並提供適當的支持。長者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身體虛弱,增加腦中風及骨折的風險,因此支援長者繼續在原本居住的環境,依靠自身能力過生活,能更有助於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支援長者自立生活也可協助發現長者的優勢、能力和潛力,並激勵他們尋找改變的動機和創造堅持的動力。這種積極的支援能讓長者保持積極心態,增加對生活的熱情,有助於長者自我肯定與自尊。另外,努力維持、改善長者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條件,並預防持續惡化亦是此作為重要的目標。
這些重點在實踐中,可以幫助長者維持在原有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透過強調長者的能力和潛力,我們能建立一個關愛與支持的環境,讓長者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過著充實且有意義的晚年生活。支援長者自立生活不僅是為了減輕家庭成員的照顧負擔,更是為了讓長者保有尊嚴和自主性,並以最佳的狀態度過晚年。
第二代的照顧壓力大,但有外部資源可運用
根據「優照護」針對平台會員的問卷調查研究,有高達68%的照顧者認為照顧長者是具有壓力的。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情緒問題、需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金錢與經濟方面,約有2/3的受訪者都表示有這些困擾。面對這樣的壓力,多數照顧者期待能夠得到協助以減輕負擔。但另一方面,尋求專業照服員的協助的確能夠緩解照顧負擔,並更有效地處理照顧長者的情緒問題。然而,照顧長輩所需的照顧相關費用,仍然是家庭難以避免的負擔。
不過,現在有許多外部的專業人員和科技可以協助照顧上一代長者。這樣的支援讓第二代照顧者不必獨自承擔照顧責任,也不用因照顧而辭去工作。透過專業照護,家庭內部也能減少因照顧而引起的爭吵和公平問題,讓照顧工作更有組織性和高效率。
藉由運用外部的專業資源和科技協助,第二代照顧者能夠更輕鬆地應對日益增長的照顧壓力。這種支援不僅確保長輩得到適切的照顧,同時也幫助照顧者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透過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支持和關愛的環境,讓照顧者能夠應對挑戰,為長輩提供最好的照顧,同時也保持家庭和諧與團結。藉由合理運用外部資源,我們能共同承擔照顧的責任,使得長者能夠在晚年享有尊嚴和安心。
自立支援照顧,以增加長者的生命品質時間
照顧的使命是生活品質(QOL)的提升,而醫療的使命則主要集中在急重難症的緩解。如下圖所示,紅線代表長者可能需要臥床數年的情況,這將導致生活品質的明顯下降。然而,透過自立支援照顧的實踐,我們可以將這條紅線提升成綠色,以增加長者的生命品質時間並且縮短長者需要臥床的時間。
在現代高齡社會,《新孝道》的概念帶來了重要的轉變。強調長者自立生活的支援,可以減輕家庭成員的照顧壓力,同時提升長者生活品質。透過外部專業資源和科技的應用,能夠更有效地協助長者自主生活。這種觀念的實踐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享受更豐富、有意義的生活。藉由共同努力,我們能營造一個關愛和支持的社會環境,讓長者在晚年保有尊嚴,同時讓家庭成員有更好的生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