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第八屆照護之星頒獎 優秀照護夥伴齊聚一堂
「優照護」於2022年04月16日(六)於「台中富信大飯店」舉行「第八屆照護之星表揚大會暨頒獎典禮」,本次邀請得獎夥伴與專業人士們現場出席...
下載「優照護」APP,為您的家人找到最合適的居家照護人員
立即下載
只要觸控螢幕上的按鈕,可在預約前看到照護人員的資料與評價,輕鬆找到符合需求的居家照護人員。
經歷過找不到照護人員的窘境,您希望24小時預約照護人員,可一次預約多個時段,有急需時快速找人。
「優照護」讓您可以彈性安排使用居家照護服務的時間,即使僅僅幾個小時的短期照護需求,在「優照護」下單即可滿足。
一般人對於“看護”的印象多是提供長時間照護服務。但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可能臨時需要短暫的專業照護服務。像是意外後被迫暫時休養,希望有照護人員輔助生活起居與陪同就醫。或是家庭照顧者想紓解照顧壓力,需要暫時的居家喘息服務。甚至是等待外籍看護交班的空窗期,迫切需要短時間的照顧服務員、看護前來照顧。「優照護」所提供的短期居家照護服務,即是因應這種急迫卻又短時間的照顧需求,讓有需求的家庭,能即時的找尋到合適且願意提供短期的照顧服務員、看護來進行照護服務。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無論是生病、意外甚至是退化所造成的失能失智,讓每個人都有可能面對照顧或被照顧的困境。然而面對人生的驟變,多數人卻都無法做好萬全準備。一旦遭遇這些問題,都會因為身體痛楚或心理壓力,讓所有人都無法喘息,使生活與心靈都陷入混亂中。這樣的情況,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是種傷害。因此,適時尋求外界的協助,交由專業的照顧服務員接手,至家裡提供專業的照護服務,可讓您休息喘口氣,減輕身心壓力。
「優照護」於2022年04月16日(六)於「台中富信大飯店」舉行「第八屆照護之星表揚大會暨頒獎典禮」,本次邀請得獎夥伴與專業人士們現場出席...
「優照護」於2022 年 12 月 04 日(六)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第九屆照護之星表揚大會暨頒獎典禮」,本次邀請許多得獎夥伴以及業界專業人士一同共襄盛舉
「阿霞,我要洗澡了。」
「媽,你今天已經洗過啦!」
「哪有,我頭髮很癢,明明就還沒洗!」
「好,好,好,等等快吃飯了,你先看電視,我飯快煮好了,等吃過飯再洗。」
媽媽失智多年,最近越來越嚴重了,常常忘了一些家人,甚至剛剛吃過飯、洗過澡也忘了,一再要求已經做過的事。偏偏又不能一直糾正她,因為她脾氣也越來越差,講沒兩句就堅持自己才對,別人都在欺負她,然後開始吵著要「回家」。這不是她家嗎?是的,她就在自己家呀!但她想回去的是,是那個她記得的古早時代的「娘家」。
80幾歲的媽媽,小時候過得很苦,要跟著幫忙種田又要照顧弟妹,嫁給爸爸後更忙碌了,侍奉公婆還要幫爸爸做生意,等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人更是像個陀螺轉不停。6個子女拉拔長大,不是忙碌的終點,閒不下來的她,還帶了好幾個孫子,勞碌命是她一輩子的寫照。
我回來家裡照顧媽媽後,才慢慢感受到,家裡每個人都虧欠她太多了。如今她病痛纏身,人又忘東忘西,大小便都得人家幫忙,這是她一輩子辛苦該承受的嗎?兄姐們自己也慢慢步入當祖父母的年紀了,真的能照顧媽媽的,大概只有我,若不能陪在她身邊,我才會最遺憾。
但即使我很珍惜陪著媽媽的日子,很多事情卻不是我事先能想像的。媽媽的生活起居逐漸地越來越依賴旁人,吃喝拉撒睡都無法自理,而且吃不好(咀嚼能力差),拉不好(便秘、尿失禁),睡不好(失眠),無法活動又導致四肢逐漸萎縮,身體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急速退化中。這些身體上的折磨,不僅一點一滴在蠶食她的生命,也讓在旁邊的我陷入無法自拔的沮喪,我只能看著她逐漸耗盡生命最後的餘光?
等我慢慢習慣這些日常,隨之而來的考驗,更讓我不知如何堅持下去。媽媽失智的情況,在過去一兩年,幾乎是如雪崩般的快速惡化,每天一再重複講同樣的話,一再忘了這個事那個事,不能跟她爭執,只能不斷哄她,轉移她的注意力。但我也畢竟只是一個普通人,一樣會有情緒,忍耐久了,情緒就會消失嗎?只是不斷在累積而已。
我不能在媽媽的面前「發作」,只好向其他家人「宣洩」。好幾次的討論中,我不斷跟兄姊抱怨:「換你們來試試看」、「你沒顧過就別講風涼話」,但我只得到一些推託的回應。「請人來幫忙顧吧,我撐不下去了,我還是會陪媽媽,但不能只靠我一個人」,我下了最後通牒。
在家人協助下,找到了手機預約的照顧服務員,每隔一天就會來家裡幫忙照顧媽媽,我雖然也在家裡,但可以趁機休息一下,脫離無盡循環的「問答」,也讓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或是外出做點輕鬆的活動,擺脫負面情緒壓力。
當照顧一個無法恢復的對象時,其實很容易把自己也拖入深淵中,即便是最親的家人,也很難抵擋那個「何時才能結束」的念頭。這時候,我們還是需要藉助「外力」,來幫忙擺脫情緒沼澤困境,而非一廂情願地期望「事情總會好起來」,即便是親情的責任也不例外。
建群是個高中老師,再過個幾年就要退休了,兒女也都出社會工作,開始想著如何安排退休生活。但最近半年來,因為照顧高齡近90的父親,自己身體也狀況百出,甚至失眠、焦慮,連白天教課都狀況連連,去求助身心科醫師也沒有明顯改善。
建群的父親原本狀況還可以,就是左腳沒力、行動遲緩,其他倒可以自己來。但自從老伴離世後,不但精神狀況變差,健康也急速減退,讓家人更憂心的是,他似乎開始出現失智的徵兆,情緒變得很不穩定。尤其到了晚上,常常無緣無故吵鬧,一吵就不睡覺,建群一方面要擔心三更半夜吵到鄰居,一方面還要安撫父親,搞得自己也無法正常入睡,如此一來,白天去學校時,當然就精神欠佳了。
健群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學習,常常要趁上課的空檔補眠,同事們看到都紛紛來關切,他又不願意跟旁人提起父親的情況,只得含糊說家中最近有點狀況,過段時間應該可以改善。就這樣撐了兩三個月後,他跟兄弟訴苦:「這樣下去,我可能會莫名其妙就倒在教室裡了,到時候爸爸就得換人顧了。」
家人也知道建群的難處,都同意找個看護來幫忙照顧父親。但不少看護知道建群父親的狀況,大都不願意來,畢竟常常晚上都要應付這種情況,誰都受不了。後來經過詢問,利用國內近年創立的居家照顧預約平台,可以找不同的照顧服務員來幫忙,可以解決同一人持續照顧的問題。
剛開始,建群先找人輪流在白天及晚上來看顧父親,讓自己能恢復正常的作息。後來,建群發現照服員在白天陪伴父親後,他的精神狀況似乎有比較好一些,晚上吵鬧的頻率也比較少了。他跟照服員聊起這狀況,對方告訴他說,年紀越大的人,就越需要陪伴,他父親逢喪偶,就更需要有人來填補他心情上的空缺,而白天卻只有他一個人在家,當然會在晚上有人的情況下來宣洩心情。
其實建群也不是沒想到這個問題,但他畢竟還要去學校教書,如今,父親的狀況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了,真的不能讓年紀這麼大的他,再這樣常常自己面對孤單,至少在退休前,必須先找個人來陪著他。
還好這個居家照顧預約平台,時間有彈性,也能安排不同的人來幫忙,對建群來說真是一大福音,而且兄弟一起分攤照顧的費用,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經濟負擔。最近,父親半夜吵鬧的情況真的少了很多,他也能安穩地睡好覺,免除白天晚上蠟燭兩頭燒的困境。
經過這陣子的痛苦經歷,建群開始意識到,未來如果自己老了需要照顧時,是否也會拖累到子女們?他在退休規劃時想到,與其留許多財產給子女,不如預先準備自己的照顧基金,不管是住在安養中心,或是找外人來照顧自己,都會比較理想。而子女們能安心工作、維護他們自己的家庭,不必擔心父母的照顧問題,這也是一種留給他們的無形資產吧?
周太太剛做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出院回家後,行動能力大受影響,恢復狀況也不是很好,而照顧她的周先生,自己都70多歲了,還要兼處理其他家務,這段時間讓他逐漸覺得難以支撐。
周太太除了剛動過髖部手術,之前腦部也開過刀,健康狀況一直都不太好,原本還有憂鬱症傾向,現在又行動不便,身心狀態更是雪上加霜。照顧她的周先生,其實退休好幾年了,如今沒享受到退休生活,反而因為照顧妻子,比工作時還要辛苦。
子女們雖然也心疼父母,但各自都有工作與家庭要顧,無法抽身回來幫忙,所以討論後,決定要找居家看護來幫父親分擔一點壓力。但父親一直覺得,他以前上班工作,沒有好好陪老婆,如今妻子身體不好,自己更應該要趁這個機會好好補償她。
大女兒說,看護來了之後也只是分擔一些事情,而且以媽媽的狀況來說,需要有專業訓練的人來照顧,恢復才會比較快。再怎麼說,媽媽很多事情由男生來幫忙不是很方便,女性看護可以更貼近媽媽的需要,也更仔細一點。
周先生聽了,也不得不承認有女性看護幫忙會方便很多,所以就答應讓子女去找看護。但他也強調,媽媽的狀況並不好照顧,人選要多注意,免得影響家裡氣氛。小兒子說,現在有居家照顧預約平台,人力有很多的選擇,而且素質都有一定水準,要更換服務人員也很方便,加上時間很彈性,要怎麼安排都可以自己決定。
過兩天,一位蘇小姐就來家裡幫忙照顧周太太了。周家預約時,先設定每天白天來照顧媽媽8小時,這段時間,周先生當然不會袖手旁觀,也會時時去看看妻子的狀況,但他可以比較輕鬆地去處理家裡其他事情,尤其是準備三餐時,他不用分心去注意妻子,而且吃過午餐後,還有時間可以去睡個午覺養足精神,晚上時也就不用拖著疲憊的身子去照顧妻子時。
蘇小姐經驗豐富,很能掌握剛手術完的狀況,周太太會有哪些需求,她都給予適切的協助,而且善於陪伴上了年紀的長輩,常常主動跟周太太聊些輕鬆的話題,甚至在空閒時,還找了不少網路上的逗趣影片跟她分享,兩個人都樂得哈哈大笑。她也建議,在預約平台上有物理治療師,可以到家中協助髖關節手術後的復健,不妨請來試試看?
周家聽了建議之後,就預約了一位治療師李先生,來家裡幫媽媽做復健。雖然一星期只來一次,但他除了指導周太太做復健,也會讓周先生跟蘇小姐在旁邊學習,之後也可以協助周太太的復健,這樣一來,復健的效果就不會中斷了,而且夫妻兩人一起做,周太太的心情也明顯好了很多。
周太太這段時間遭受病痛,也擔心丈夫為了照顧自己太辛苦,但又會嫌棄丈夫做事不道地,有時不免多說了兩句,讓場面有點僵。蘇小姐往往會擔任中間的潤滑劑,調和的兩人的不愉快。對周先生來說,有人能幫忙照顧妻子倒是沒有很在意,但夫妻之間能夠免於爭執,他反而最感於心。
如今,周太太手術後也復原得差不多了,但周家仍有時會預約蘇小姐來家裡幫忙,畢竟周太太仍處於身體較虛弱的狀況,周先生也覺得,自己生性比較木訥,在家時間一長,夫妻兩人整天大眼瞪小眼,有個人來幫忙,家裡也熱鬧一些,「老老照顧」就不會這麼沉重了。
「一般老化」與「老年症候群」還傻傻分不清嗎?
其實它們有所不同,經常會被誤解和混淆。
健康的長輩雖然身體功能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在一般狀態下自然的老化通常不至於影響個人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
然而,老年症候群便有所不同,台灣老年學暨醫學會對此病症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功能受損,而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的生理與心理挑戰。
它包括了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其症狀不僅僅是單一器官系統的問題,還是老年病患各器官、各系統功能不等程度下降,與各種危險因子、急慢性疾病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問題。
因此,這種許多被認為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經常是生病的早期表現。
以下是老年症候群常見的症狀:
1.肌肉無力易跌倒:
由於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組織功能逐漸下降所導致,這會讓老年人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
2.尿失禁:
老年人可能會出現尿失禁等泌尿系統問題,這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女性盛行率遠大於男性,通常落在10%-30%,而男性只有1.5%-5%
3.認知障礙:
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如記憶力下降、思考能力變差等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
4.憂鬱和心理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面臨到的生活壓力和挑戰,包括身體健康、家庭關係、財務問題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憂鬱等心理問題。
5.多重用藥:
老年人常常需要吃很多藥物來治療和控制多種疾病,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而根據台大統計,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這種多重用藥的情況在失能老人之中更形普遍,有8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
因此,對於老年人而言,積極預防老年症候群與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平時,長輩可以透過適當的體育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足夠的休息來維持身體機能。此外,也可以多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學習新知識、保持興趣愛好來平衡心理健康。
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應該尊重老年人的生活和權利,定期讓他們接受醫學檢查,遇到問題及時的發現和治療,以確保高品質的晚年生活,為長者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洗頭的好處有很多,不僅可以去除頭髮和頭皮上的污垢、油脂和汗水,保持頭髮和頭皮的乾爽、減少頭皮屑問題外,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及減輕壓力和緊張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
這項每日看似簡單又日常的例行事務,如當長輩今天因健康問題臥床而無法自行洗頭時,便會成為一項較為複雜瑣碎的工作,是需要有人來協助他們完成的。
而不管有無臥床,洗頭對於長者來說不僅是保持個人衛生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方式,因此細心、耐心的幫助長輩洗頭,能讓對方感到舒適和愉悅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幫助您照顧臥床長輩洗頭的步驟建議:
前置作業:
床上洗頭步驟:
在幫助臥床長輩洗頭時,我們不僅需要技巧和耐心,更需要關心和照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和長輩聊天、講笑話,讓他們感到輕鬆和快樂。對於臥床長輩來說,能夠有人幫助他們洗頭,是一種關愛和體貼。
而雖說關心和給予長輩體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也是,平時應多注意自身的衛生與健康,在前置作業時穿好圍裙與洗淨雙手,以避免將病毒和細菌帶到長輩身上。於此同時,洗頭用具和衣物也應保持清潔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這樣一來,不僅能讓長輩享受於洗頭的過程,還能使他們感受到滿滿的溫暖與關愛喔~
台灣老化速度是「世界之最」,你知道嗎?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截至2021年底,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為16.26%,持續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預測到2065年時,高齡人口比例將升高至38.5%,是目前全世界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
這種高齡人口老化的速度大多是由多個因素引起的,包括現代人普遍長壽化、社會壓力帶來的少子化、社會福利制度或醫療保健水平的提升等等。在這些影響的造成之下,目前社會對於照顧長者來說已是一項重大挑戰,尤其當長者處於衰弱或亞健康狀態時,可能需要全天候的照顧陪伴。
而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當中,扶養比自2012年起逐年攀升,依據推估,隨者每年老年人口的攀升速度,在未來扶養比也會隨之上升,從2022年的42.2,預估至2060年時超過100,並持續上升至2070年的109.1。到時,工作人口的負擔也越加沉重,甚至嚴重致無法負荷。
台灣家庭照顧者普遍面臨何種問題?
現在的家庭環境和工作壓力下,許多人都面臨著照顧長輩和工作之間的矛盾。當照顧者忙碌於家庭與工作間時,往往會因蠟燭兩頭燒,進而失去生活的重心與平衡,造成身心健康上等負面影響。
不過,時代正在改變,社會中許多的親子關係已開始不同於以往,長輩的照顧和陪伴也不再是唯一表示孝心的方式。我們應該要在科技發達,資源充沛的社會下,學習善用身邊的各種資源,照顧者不一定要再如此辛苦。因此,居家照顧或短期服務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居家、短期照護服務的共同優勢:
1. 由專業照護團隊提供服務,包括生活照料、護理照護、醫療協助等服務。
2.幫助照顧者減少壓力和疲勞,減輕負擔。
3.服務內容與時間彈性靈活,可根據狀況進行調整,這種彈性的照護方案可以讓長輩得到更加個性化的照顧,從而提高照護質量。
除此之外,這種方式能讓照顧者有更好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去照顧長者,不僅能同時增加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也可放心讓長輩在家中獨立生活。
最重要的是,現代社會資源豐富,觀念也更加開放,居家照顧或短期服務已經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在未來,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發展,人們將會更加注重長輩的照顧和健康,同時也更加理解和支持不同的照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