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護】談一談肌少症 你有嗎?
「肌少症」這個概念是1980年代由羅森堡(Irwin Rosenberg)所提出,在他之前,有些學者也觀察到老化所伴隨的身體組成轉變,當脂肪組織過多時被稱為肥胖症,並且證實與許多疾病彼此緊密關聯。而骨質的流失,也被定義為骨質疏鬆症,因為骨質流失會增加骨折的相關風險,自然也成為被高度關注的議題;然而,肌肉流失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卻未能被明確建立,主要也是因為肌肉流失所造成的現象,往往被視為正常老化而受到忽略。
提出「肌少症」此名稱的羅森堡認為,當肌肉量流失到某個程度時,就應該被視為疾病,因為肌肉除了傳統的運動功能之外,更扮演著人體能量的儲存與調控等角色。一直到20世紀末,首度有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證明,肌肉流失過多會對健康造成衝擊,年長者肌肉流失現象與年齡有關,男性受影響的比例高於女性,80歲以上的男性有三成以上的盛行率,而肌肉流失過多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包括增加跌倒風險、失能或使用輔具等相關行動的影響。
自此之後,各種研究也大量證明肌肉流失對於健康的影響,直到2010年,以歐盟老年醫學會為主體所成立的「歐洲高齡肌少症工作小組」正式定義了肌少症的診斷方式。而由於人種與生活習慣的差異,「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也在2014年以歐洲的診斷方式為基礎,修正亞洲的診斷基準,成為亞洲推動肌少症研究與診斷的標準。
肌少症的概念就是針對肌肉的質與量進行評估,被診斷為肌少症的人是四肢的肌肉質與量皆同時下降,除了肌肉減少之外,也同等在乎肌肉的力量表現,兩者缺一不可。因為,有些人或許體型較瘦,但屬於精壯型,即便肌肉量偏低,也因為肌力表現很好,不會被稱為肌少症。
肌少症的重要性及影響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肌肉力量,包括行動狀況乃至於認知功能、高齡憂鬱症狀等,都與之有關。絕大多數肌少症的個案都合併有營養狀況的問題,可能是營養攝食不足,但更多的是攝入食物營養品質不良,在攝取食物的營養分配中,欠缺足夠蛋白質的攝取是重大關鍵。
肌少症在全世界都成為健康老化的關鍵因素,因為現代人的普遍長壽現象,晚年的活躍生活並免於失能臥床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因此,肌少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因為老後生活樣貌絕非該呈現老態龍鍾的狀態,肌少症的防治更需要自中年後持續地維持優質營養與正確運動的習慣,現代養生不宜再以粗茶淡飯跟靜態活動為主,需要正確的觀念及早進行防治。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出版《逆齡餐桌》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