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商標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照顧失智症家人有哪些重點?資源與技巧一次整理

失智症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而隨著人口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數量也越來越多。他們的記憶、行為、溝通與生活能力會逐漸退化,家屬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心力與時間,才能維持生活品質與安全。以下整理出以下常見照護問題,幫助您掌握實用對策,讓陪伴之路不再孤單。

一、為什麼失智長輩需要熟悉的環境與規律的生活作息?

失智症患者在熟悉、規律的環境中較能穩定情緒與行為,降低焦慮與迷失風險。失智症患者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度較高,熟悉、有辨識度的生活空間有助於降低焦慮與迷失風險。因此,建議採取以下方式調整居家空間:

  • 擺放家人照片、熟悉的家具與物品
  • 在牆上明確標示「廁所」「廚房」等位置
  • 維持動線清楚、空間明亮,避免雜物堆積

此外,固定作息能幫助建立安全感與時間感,例如每天早上7點起床、8點吃早餐、12點午餐、晚上9點就寢。這樣的節奏可減少日夜顛倒與情緒不穩,是建立穩定生活的基礎。

 

二、如何安排飲食與健康追蹤,避免忽略基本需求?

失智症長輩常會忘了吃飯或喝水,甚至無法正確感知飢餓與口渴,長期可能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定時供餐與補水是避免脫水與營養不良的關鍵,並需定期追蹤健康指標。因此,建議採取以下方式安排飲食:

  • 採定時供餐,少量多餐
  • 使用透明水杯、吸管輔助飲水
  • 利用鬧鐘或語音提醒補水
  • 記錄每日飲食與排便情況

同時,應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健康檢查,檢視血壓、血糖、心臟與腦部健康。必要時可增加半年一次的醫師訪視,針對失智狀況與用藥進行調整。

 

三、有哪些活動能刺激大腦、延緩退化?

參與感與熟悉感是關鍵,無須強調成果,互動本身就是最好的刺激。適當的認知刺激與懷舊活動,不僅能活化大腦,也能減少孤獨感與無力感。建議依長輩過去的興趣安排活動:

  • 聽老歌、唱歌
  • 一起翻相簿、講故事
  • 拼圖、摺紙、種花草
  • 簡單手作或生活技能練習(摺衣、擦桌子)

重點在於參與感與熟悉感,不需過度強調學習成果,而是陪伴與互動本身就是最好的刺激。

 

四、怎麼和失智長輩溝通比較不挫折?

溫和語氣、單一指令與非語言輔助,有助理解與互動。失智長輩可能出現語言表達困難或重複性言語,照顧者可掌握以下原則:

  • 使用簡單明確的語句,避免一次給多個指令
  • 搭配手勢、眼神與實物輔助理解
  • 保持語氣溫和、避免爭辯
  • 給予充分時間反應,不催促

例如:「我們來穿這件紅色的衣服,好嗎?」(搭配指著衣服)會比說「幫你穿好衣服」更容易理解。

 

五、照顧壓力大怎麼辦?家屬該如何紓壓與尋求支持?

懂得求助不是放棄,而是成熟且穩定的照顧策略。照顧失智症家人是一場長期的「情緒耐力戰」,許多照顧者會出現失眠、疲憊、甚至憂鬱的狀況。建議您:

  • 與家人建立輪流分工制度,不要一人長期獨撐
  • 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與其他家庭交流心得
  • 安排固定的自我休息時間(閱讀、運動、與朋友相聚)
  • 尋求第三方支援,如短期照護服務,讓自己喘口氣

照顧者的穩定,就是家庭照護品質的關鍵。懂得求助,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成熟的照護策略。

 

六、失智長輩晚上不睡覺怎麼辦?可以請人幫忙夜間照顧嗎?

晚間出現失眠、情緒躁動的狀況,在失智症中相當常見,稱為黃昏症候群,可透過日夜節律調整與專業協助改善。其成因可能包括生理時鐘混亂、白天活動不足或內心焦慮。

改善方式包括:

  • 白天安排適度活動、外出曬太陽
  • 傍晚避免午睡與刺激性活動(手機、電視)
  • 睡前播放輕音樂、使用熟悉物品安撫情緒

若家屬難以應對,可考慮引入夜間照顧人力,協助陪伴與引導。注意以下幾點:

  1. 優先選擇有失智照護經驗的照服員
  2. 提供長輩過往生活習慣與偏好資料
  3. 可採「試行方式」觀察適應狀況,再逐步延長安排時間

透過專業協助,減輕夜間壓力,也有助提升白天照顧品質。

 

面對失智長輩的退化,我們不需要完美,只需要持續調整與陪伴。從打造熟悉環境、安排日常節奏、使用合適溝通方式,到善用外部資源與自我照顧,每一步都能讓照顧變得更有方法、更有支持,也更有餘裕。

 

 

想了解更多這類型的內容? 歡迎追蹤優照護部落格,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照護知識!

方格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ylvh9

Medium: https://user284973.pse.is/7ylvab

親子盒子: https://user284973.pse.is/7ylvl3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