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活得長,更要健康得長!「老」是一種病嗎?
當我們談起老化,印象往往是負面的。一般人聽到「高齡」,首先想到失能失智、高花費的長照負擔,還給這股趨勢取了個不甚討喜的字眼:銀髮海嘯,以至於高齡、老化,總是跟「負擔」被聯想在一起。
不過,《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這本書的作者、高齡學者史考特(Andrew Scott)卻提醒:健康老化,其實蘊藏數千億美元的價值。史考特在書中強調,縮短重大疾病的時間、延長健康壽命的經濟效益極度可觀。我們應該在長壽中看見機會。
專家:長壽不只是健康問題 更是經濟問題
長壽已成現實,「長命百歲」即將來臨。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在1990年只有74歲,到了2020年已來到81.3歲。依此趨勢,專家估計2080年時,人類平均壽命將能達95~100歲。這是個好消息,代表每個個體都能享有更長的生命,人們愈活愈長,同時也創造出更大的經濟需求。
但史考特說,大多數人看待長壽的態度,卻很悲觀。當我們談起人口趨勢,常常提到少子化、高齡化、扶養比提高、勞動力缺口……這些問題,把高齡族群視為全民的負擔。但很少去想,有沒有可能讓老人不再是負擔?有沒有可能,「老」人的定義可以被改寫?
「大多數人不會去思考,我們該如何去適應長壽?就好像面對老化,我們束手無策、沒什麼好改變的。但事實絕非如此。」史考特與其他2名學者共同在《Nature Aging》期刊發布研究,重新定義長壽。「你可以選擇工作,也可以選擇休閒娛樂,不管你選哪一種,都能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
「無疾而終」 個人、家庭和社會三贏的長壽
但史考特認為,絕大多數的政府還沒有這個認知,他告訴高齡媒體Longevity Techonology:「但整體而言,我不認為經濟主管機關,對長壽有太大的興趣。他們把長壽當成健康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什麼是「疾病壓縮論」?
史考特在書中大力倡議「疾病壓縮理論(compression of morbidity)」。該理論於1980年代,由史丹佛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學者弗萊斯(James Fries)提出,認為人類只要設法延後重大疾病發生的年紀,就能大幅減少臨終照護的壓力。
換句話說,只要能成功把「失能、患病」在生命中的佔比壓縮,就能減少晚年時被疾病拖累的痛苦,也可以老得更愜意。史考特指出,延長健康餘命,跟延長預期壽命一樣重要,不過他認為,最關鍵的,主要還是「壓縮患病時間」。
「長壽很好,但有效地讓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時間相等,這件事的價值超乎想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試圖延後老化時間,不只要活得更長,還要健康得更長。」史考特說。
「一旦成功延長健康餘命,便能提高人們延年益壽的動機。」他舉例,如果大多數人到了80歲,都臥病在床,那當然沒人會想活到80歲;相反地,如果80歲時還能維持健康,大家就會想活到90歲。
改變生活型態「健康老」 生涯規劃也改寫
「假設,我們可以成功延後老化帶來的問題,就能創造正向循環,讓老不再是一種病。」不過具體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改變生活型態。用更健康的方式過活,如飲食清淡、勤於運動、定時做健檢,慢性病會更晚來敲門、身體也會更晚失能,預期壽命當然也可能微幅延長。不過研究已經證實,即便是延命,也沒辦法多活幾年,所以重點依然在於「拉長健康的時間」。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只是改變「老年後從事的活動」,還要重新審視整體人生規劃、生活型態,讓多出來的那些健康時間,做最有價值的利用。舉例來說,過去我們以70~80年來做生涯規劃,因此往往將退齡設在65歲。但如果健康餘命增長,那或許延後退休、延後整體人生的時間線,都是可能的。
10/19 精準掌握新知《高齡國際趨勢線上論壇》點我看更多!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