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商標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爸媽好像失智 又不肯去看醫師?

本文摘自伊佳奇所著《別讓記憶說再見》

 

早在父親被確診為輕度失智症前五年,醫師已確認父親已輕度認知障礙。父母沒有病識感,不瞭解什麼是輕度認知障礙,更遑論失智症,自然會反映在他們面對的態度,退化的速度無法經人為改變方式延緩。長者會拒絕就醫,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生病,對家屬,尤其是做為子女的家屬,很難說服父母就醫。

 

什麼是「病識感」?一般是指精神疾病的患者對自己所罹患的病症有自我察覺的意識。有時因為沒有病識感, 再加上已有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會有被害妄想,非但拒絕就醫,還會告訴親友,是子女想迫害他們,子女想謀財害命,才會要他們就醫。子女是苦不堪言,有的子女會努力想辦法讓父母就醫,有的子女則會放棄努力,避免影響自己。

 

有時,子女會認為,反正失智症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父母既然拒絕就醫,那就算了,不去醫院。問題是:是否罹患失智症,是需要由失智症專科醫師經由一定的程序來鑑別診斷,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影像醫學、智能測驗、實驗室檢查等,及早就醫,由專科醫師協助鑑別診斷,可找出憂鬱症的假性失智、或因多重用藥所產生類似失智症症狀等,換言之,是五∼一○%可治癒的類型,避免拖延導致退化更嚴重。

 

面對這「拒絕就醫」挑戰,可先從父母的個性及生命史著手研究及思考方法。譬如父親是權威人格,信仰專業權威,同樣一句話,他不會相信或聽從我說的,但他會相信穿上白袍的人所說。我在這方面就以醫師的專業權威來誘導父親就醫,所以能夠在早期就由醫師確診為輕度認知障礙。

 

但事與願違,父母欠缺病識感,我試圖改變他們生活方式,但他們抗拒,並表示,父親沒有生病,是我亂講。在他們心目中,病是要有痛、不舒適、發燒、甚至流血等直接影響生活的症狀出現。更由於,他們兩人都身為軍人,歷經戰亂,對於疾病,忍耐的功夫是比常人更強,我幾乎是束手無策。

 

但我並未全然放棄,仍盡力而為,先從建立互信及維持基本營養著手。

 

他們經濟上有能力,但生活十分節儉,影響到基本營養的攝取。我的做法是利用周末前往大賣場購買大包裝的牛肉等食品,帶回家,告訴媽媽這是我想吃的食物,及想念她以前所烹煮的紅燒牛肉、紅燒獅子頭等,我沒時間煮,也沒她煮的好吃。如此一說,母親高興的進廚房開始忙,等她煮好,大家一起吃過一餐,我沒帶走她所煮的食物,全留下給他們,足以夠他們一週的基本蛋白質的營養,並建立他們對我的信賴。

 

如果父母對於經濟上的誘因有興趣,可先去醫院,與醫師做好溝通,向醫師說明父母的狀況,請醫師給予協助,同時,準備一份禮物,請醫師作為父母就醫後,政府所給予長者的獎勵。在家中,則告訴父母,政府重視老人健康,每年都有提供老人免費健康檢查,要求長者都要到醫院進行檢查,如果不去時,要罰錢;去了,除有免費就醫檢查,還可獲得政府所提供的禮品。

 

一般長者對於不去會被罰,去了還有禮品,通常會配合。大部分失智症專科醫師都瞭解部分長者會拒絕就醫,也都會配合家屬做演出,畢竟這都是在幫助長者。

 

此外,瞭解長者是否有平常固定就醫的醫師,如果有長者熟悉的醫師或醫療有關的親友,或父母同輩的友人,事先與他們溝通,請他們協助一起來促使長者就醫,有時第三者的說服力會高於家人。譬如長者固定看心臟科醫師(高血壓),先去請心臟科醫師協助,當長者下次就醫時,告訴長者心臟功能與腦血管有關,給長者一張轉診單,要他去神經內科會診,當然也需要事先與神經內科醫師做好溝通。(完整內容請參考《別讓記憶說再見》)

 

 

 

《別讓記憶說再見》

作者: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出版:天下雜誌

網購: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343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