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商標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減緩失智 該怎麼哄他參加活動?

本文摘自伊佳奇所著《別讓記憶說再見》

 

當家中長者被確診為失智症患者後,是否就視為什麼都不會做?是否代表他們完全失能?是否擔心他們認知功能缺損,就幫他們做所有的事?

 

事實上,他們什麼都不做時,退化更快,甚至還會產生精神行為症狀。

 

當父親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後,我與一般人一樣,遍尋藥物是否能治癒這疾病,看到資訊及當時家父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劉秀枝主任告知,目前是尚沒有藥物可治癒,雖有些沮喪,但也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可幫助父親。

於是,瞭解到非藥物療法活動是對阿茲海默症患者有幫助的生活方式,但僅是為活動而活動嗎?或僅是為打發時間來做活動?甚至還有人會問:他們認知功能都已經開始缺損,再給他們做活動,那有什麼用?

 

非藥物療法 用活動改善症狀

 

要試圖降低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在於以非藥物療法活動,讓長者能專注在他喜歡的活動中,以活動吸引及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避免因欠缺短期記憶與現實導向,思緒跳躍到過去,以長者自行想像的內容,表現到現在的時空環境。如果照護者不知為何如此,也不認識長者生命史,欠缺照護技巧,長者很容易產生精神行為症狀。

 

至於非藥物療法活動是以個人化為主,可輔以團體方式進行。曾提及是以量身裁製方式,為長者打造出符合他特質的活動,但有時可搭配團體方式,以團體動力概念,讓長者有社會互動,激發參與的動機,透過他人行為、產生模仿學習的可能,持續練習表達與邏輯思考等機會。

 

但是否可完全以團體方式來進行非藥物療法活動?非藥物療法活動是以建立規律化生活方式,充實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不可能一週七天都有團體活動,也不可能期望長者的情緒或狀況能長期融入團體活動中。

 

個別化與團體活動 要交互運用

 

個別化的活動設計,是因為每位長者的疾病類型、病程、生命史、興趣、現存能力等都不完全一樣,如果資源足夠,能以個別化為主,團體活動為輔,達到非藥物療法的效益較高。如果受限於資源,也可兩者交互運用,完全以長者最大利益為考量來運用。

 

以我父親為例,白天去日間照顧中心,參加團體活動,一旦團體活動內容不適合他,或是他情緒不穩定時,我們會安排適合他的活動,或給他喜愛的點心,轉移他的情緒與注意力。

 

但對某些失智症長者,無論是個人化活動,或是出門參加團體活動,剛開始很困難,有時是因為長者心理產生恐懼,他們雖然罹患失智症,但他們並未全然失去智慧及人生經驗,尤其是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失智症的階段,即使在中度失智症階段,還會有自己的主張與看法。

 

長者心理退縮、恐懼,是與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或記憶已大不如前有關。最消極或保守的方式,就是留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什麼都不要做,他們認為這樣最安全,也不會讓外人看到他們的缺失或退化。

 

哄他參加活動 用撒嬌也行

 

失智症長者雖是病人,但更還是「人」,在照護時,我們不但要認識疾病,更要認識這位「人」,瞭解他們的人格特質,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維持他們的尊嚴。

 

常有些家屬會問我,「我們要爸媽參加活動,他們都不理會!」

 

我也曾面臨相同的困境,我父親還罵我,或說這是小孩子的玩意。他們還是沒忘記,他們是父母。我的做法是:回到過去,以小孩子撒嬌的方式,告訴他我要交作業、或我要學,我不會做,拜託他教我,開始給他戴高帽子,鼓勵他。我們必須有耐心,一步一步的去引導他們參與活動。

 

我們要瞭解,這一切努力,是為著讓失智症長者減緩退化、降低精神行為症狀,同時也可減少我們照護壓力,及增進家庭生活品質,一旦他們專注在活動時,我們可看到努力的成果。(完整內容請參考《別讓記憶說再見》)

 

 

 

 

《別讓記憶說再見》

作者: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

出版:天下雜誌

網購: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343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