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照護」商標

居家照護新知

看護、居家照護

年長父母該不該開刀、做化療?

一位近90歲的長者在健康檢查時發現主動脈與頸動脈硬化,沒想到從此一步步走上「不歸路」。

 

他遵從健檢報告的建議去看心臟科,也接受醫師建議做導管手術,而且做了不只一次。原本略為低下的腎功能,因為手術時注射的顯影劑讓腎功能更差,甚至需要洗腎,而且每住院一次,身體就更加虛弱、腿部無力。

 

「臥床、洗腎、住加護病房、插管,所有他不希望發生的事後來都發生了,」他原本的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十分不捨。原本幫他執行手術的醫師給了他很多鼓勵,建議他接受手術,不過,經過這些辛苦的過程之後,這位長輩半年後仍死於心肌梗塞。

 

「以這個個案而言,不做心導管手術可能會猝死,做了最後卻只延長半年的生命,而且是沒有品質的生命,這是不是老人家想要的?」陳亮恭提醒。

 

他說,當然會有人提出反證,說:「某某人也是這個病,接受了某治療,病就好了,或者多活很多年」,「但人生就是一連串選擇,先想好長期目標、想過的生活,再做醫療決策就不會有太多遺憾。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也曾遇到8、90歲,已經中風或失能的長者由兒女推著輪椅來,要求做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癌,「若是查出大腸癌,要讓已經臥床的老人家開刀或化療一連串治療嗎?」

 

如果醫療不能改善因疾病或衰老而惡化的生活品質,就必須衡量醫療介入的必要性,」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張家銘強調,老年人的體能、器官功能都在走下坡,不像年輕人,病治好了,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對老人來說,檢查及治療的過程、手術、住院臥床等,都會耗損體力。
「常常看到治療是成功的,但老年人卻在治療的過程衰退,虛弱到下不了床,需要別人照顧,人雖然活著,卻沒有生活品質。失能對老人的影響,有時可能大於疾病的影響。」

 

再者,老人常有多重疾病,「一個老人可能有5種病,但實際治療時卻不能僅依照5種疾病的治療準則來處置,如1+1+1+1+1那麼簡單。在治療A病時,可能又影響了B病。」因此醫療決策需要格外謹慎,必須考量周全,「不只看病,也要看人與家庭,來決定治療方式與目標。」

 

當兒女陪父母就醫,需要決定接下來的治療,甚至有時要代替父母做決定時,該考量什麼?

 

1.尊重長輩的想法

 

2.生活品質是最重要的考量

 

3.醫療層面的問題

 

● 疾病屬性:疾病進展的速度快慢(比如攝護腺癌發展緩慢)、可逆或不可逆、疾病的影響層面有多大(局部或全身不適、是否危及性命等)。

 

● 治療目標:是希望治癒、治療或減輕症狀與不適?

 

● 替代治療:有哪些治療選項?有哪些風險?病人及家屬願不願意或者能夠承受多少風險?

 

● 預後:治療後能否完全恢復健康,還是需要他人照顧?

 

4.家庭支持程度

 

本文摘自《陪爸媽安心到老:醫療決策、長照資源、陪伴技巧,一本完解不慌亂
作者:張曉卉
出版社:康健出版

 

 

好東西就是要跟好朋友分享 !!

趕快來加入我們優照護吧~^^*


分享文章: